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小红低唱我吹箫--——杂说姜夔  2007-05-25 00:00:00

按照过去的看法,姜夔应当算不上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上过中学的人,如果喜欢古典诗词,大概还隐约记得姜夔的那首《扬州慢》,对他的认识怕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除去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和治词者,芸芸众生,知道姜夔的人又有几多?客观地讲,

儒家哲学的普世性  2007-05-24 00:00:00

(按: 2007 年 5 月 10 日,我参加北大哲学系的 “ 社会、文化、心灵 ” 之传统文化系列论坛之四,题目是 “ 中国学术思想的普世意义 ” 。我草拟了如下发言稿。) 一、从文化理论上分析,儒家哲学为什么有普世性?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于 “

目前的中国亟需庄子精神  2007-05-24 00:00:00

看了《中华读书报》 2007 年 4 月 4 日头版陶东风先生的文章《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一文,觉得非常惊讶。陶东风先生既然来说这个大题目,那么对“目前的中国”和“庄子的精神”应该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研究的。而文章里虽然提了一下“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

几乎无事的悲剧——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上)  2007-05-24 00:00:00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风先生,大家欢迎。 在文学界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即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如此反着想,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也必是伟大的时代。那几乎同时产生了《儒

几乎无事的悲剧——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  2007-05-24 00:00:00

下面我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这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别的欣赏,特别的佩服。鲁迅是什么人,他所佩服的作品又当是怎样,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古典小说之中,没有一部小说,得到鲁迅那么多的赞扬和肯定,得到那

几乎无事的悲剧——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下)  2007-05-24 00:00:00

下面我讲讲《儒林外史》对现实的一点启发。《儒林外史》抨击的对象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涉及到教育、信仰和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科举是教育的指挥棒。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所探索的问题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所启发。高考

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  2007-05-24 00:00:00

讲演者小传 扬之水,原名赵丽雅, 1986 年至 1996 年担任《读书》编辑, 1996 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古诗文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上)  2007-05-24 00:00:00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先慎先生,大家欢迎。 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懂得,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它与战争各方的

于丹:读书意在修养 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  2007-05-23 00:00:00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作家。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所著《于丹 论语 心

我的史学观:美丽时尚的新史学  2007-05-23 00:00:00

我的史学观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史学;二、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史学;三、美丽时尚的新史学。一与二是对我原有观念的完善和补充,三是新的添加。用来作副题标识新史学观。简单解释如下: 一、 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史学。 我对历史学是什么的思

北京的富豪能否养活昆曲《牡丹厅》?  2007-05-23 00:00:00

“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 5 月 18 日,正是昆曲入选联合国 “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首批名录 6 周年的纪念日,当天,普罗艺术公司出品的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在位于北京东四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  2007-05-23 00:00:00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一心想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朝政出力。但事与愿违,他从 20 岁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初涉官场后,一直到 73 岁因病而卒,期间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曾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并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流离失所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陈、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