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古籍辑佚与史料考镜  2007-05-18 00:00:00

辑佚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十分艰辛而又颇具学术意义的事情,辨别真伪则是至关紧要的环节。由于辑佚总是从作家本集或原书以外的其他传世文本中发现并获取新资料,而这些资料又都是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接受者转手载入典册,如此,则传播者、笔录者、印

张立文:佛(禅)学三句真言论"国学"  2007-05-18 00:00:00

过去讲佛教为西来之学,严格来讲并不科学。佛教哲学,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融会了玄学,到南北朝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常兴盛。梁武帝萧衍曾四度舍身为僧,要朝廷用重金赎身。他认为佛教是正道,中国本土的儒道为邪道,故而崇尚佛教,以之为国教,佛教达到很高

国学:从书本走向生活  2007-05-18 00:00:00

一、 国学因西学而得名,因国势蹇滞而沉寂,又因 “ 中国崛起 ” 而喧腾。 1949 年以后,在我们的语汇里, “ 国学 ” 一词已渐绝影,只是在研究和追记清末民初、三四十年代的学界状况时,才会偶尔的提及。对于大多数 “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 的人来说

从“清谈误国”到文化研究——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  2007-05-18 00:00:00

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

当下的古琴  2007-05-18 00:00:00

古琴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性乐器之一,在数千年创造发展的过程中,为后世留下了内涵丰富的遗产。围绕古琴所存在的琴曲、琴家、琴派、琴式、琴谱、琴论,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种乐器如古琴这样深邃、丰富,博大精深。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份遗产虽然与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一○七)  2007-05-18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七】——革命的革命 割据的割据 (前 209年)……张耳、陈馀至邯郸,闻周章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还者多以谗毁得罪诛,乃说武信君令自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一○六)  2007-05-17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六】——王侯将相 还是有种 (前 209年)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2007-05-17 00:00:00

作者简介 :章开沅, 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论著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贞观之治”何以过早谢幕  2007-05-17 00:00:00

光照史册的“贞观之治”,历时仅仅二十三年( 627 — 649 年),这辉煌的一瞬,让我们引以为荣。然而,“贞观之治”的精彩演出过早地谢幕了。 一、唐太宗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固然有其直接作用,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封建体制本身固有的矛盾。随着治国的成功,在一片

国学有什么  2007-05-17 00:00:00

今天我们谈国学,我以为,大约有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 ABC 。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第

得之失之,何谓境界  2007-05-17 00:00:00

境界到底是什么东西?有这么一个传说很耐人寻味。有一次,楚悼王去打猎,把一张非常珍爱的弓弄丢了。左右的人十分着急,要去寻找。楚悼王却坦然地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叫左右的人不要找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不以为然,他这样说到:“何必要一

明清易代:一个平民的实话实说  2007-05-17 00:00:00

大清仍循着大明的前辙旧轨前行,在改善制度深层次的缺陷、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上,即使是一代英主也有力不从心的难堪。 摆在我案头的,是一本由上海县人姚廷遴写的日记体《历年记》。姚氏生于崇祯元年( 1628 年),到 41 岁那年,有感于“世事之更易,人情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