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2009-02-10 11:28:38

《论语雍也》关于中庸思想的命题。中庸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对中庸的具体说明,但有涉及中的论述。《论语尧日》论述尧在让位给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谓让舜在管理国家时要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009-02-10 11:28:19

儒家经典《中庸》 中的命题。关于中的思想,在孔子的《 论语》 中就已多次涉及,孔子主张中行, 允执其中,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但孔子对中的内涵未作更多的说明。后来儒家学者作《中庸》一书,较多地阐述了儒家中的思想。《中庸》首先提出中和的概念,把中与和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009-02-10 11:28:03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命题。孙子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以及地理环境等等。因此,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充分了解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而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刚  2009-02-10 11:27:37

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管子七法》篇中的矛盾观命题。《管子七法》篇认为,治国强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必须要具备形势器械,同时掌握强兵之数,胜敌之理

有形之类,在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2009-02-10 11:27:18

《韩非子喻老》中提出的关于事物量变、质变的思想。韩非的思想受《老子》和荀子的影响很大。对于事物发展由量的积累引起显著变化的问题。《老子》和荀子都有深刻的论述。韩非继承了《老子》和荀子的思想,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2009-02-10 11:27:01

张载《正蒙太和篇》中的矛盾观命题。张载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即言所有的存在都是气,气有阴阳、浮沉、升降、动静、聚散、清浊等等的对立,两个对立的方面絪缊相荡,交感屈伸,由此而有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张载称此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009-02-10 11:26:44

《老子二章》有关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命题。《老子》认为事物都要以它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诸如美丑、难易、长短、前后、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

阴阳三合,一以统同  2009-02-10 11:26:25

唐柳宗元《天对》中的命题。柳宗元认为,天地中充满了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的自动、自斗形成世界万物。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非国语上 三

一阴一阳之谓道  2009-02-10 11:26:05

《易传系矢上》中提出的矛盾观命题。《易经》以一他-两种基本符号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事物或力量。《易传》进一步以阳他阴名一和-,并把阴阳作为《易》的基本观念,以此解说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易传》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可归属于阴阳或柔刚两种相互对立的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2009-02-10 11:25:50

张载《正蒙参两篇》关于事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命题。张载肯定了世上的一切都是气,同时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气内部包含有阴阳正反两个方面。阴阳统一之气被张载称为太和。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2009-02-10 11:25:34

《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矛盾观命题: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闭。辟,开。一阖一辟指阴阳交感,刚柔相摩。变,变化。《系辞上》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进退,言旧物退而往,新物进而来,阴阳交感,刚柔相摩,有旧物消失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2009-02-10 11:25:18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中的命题。邵雍的宇宙体系是以太极为始,通过加倍和乘方而构成的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一。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
20235条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