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百年“五四”与千年“中国”——来自中国思想传统内部的声音  2009-09-19 00:53:13

【唐文明 赵寻 陈赟三人谈】 【一】中国精神、六艺经学与五四的历史脉络 陈赟 五四能否将自身遣送到未来,就在于它如何成为数千年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要素或者内在环节。对五四的重新肯认,在今日中国文化复兴的语境中或许更加困难,因为保守主义的兴起有可能

熊十力的“世界哲学”意识  2009-09-01 21:22:27

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1884-1968)是一位以世界历史的视野思考形上问题的思想家。他的学术地位,是由其对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双向审视而确立的:他力图把握时代脉搏,但又试图与喧嚣的世俗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赞赏西方的格物之学,但又极力防范价值

楼宇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2009-08-26 00:05:02

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是指能证的智慧,如菩提(bodhi)等;而从

张祥龙: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2009-02-04 20:00:51

说到无限,往往令人想到宇宙时空的无穷广大和久远。初念及此,一个少年人会为之震撼和困惑,生发出许多天问。 然而,仔细推想,可知这种无限从根本上讲只是否定性的,非将人生的一切削平拉直到毫无自身意义而后止。 相比于这样一个无穷大的过程,任何生存形态

究竟谁在曲解《论语》  2009-01-06 15:41:34

据9月28日《半岛都市报》报道,9月27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召开。会上,曲阜孔子研究院的研究员、孔子的第73代外孙张玉卿告诉记者:论语一共512章,但两千多年以来被曲解了142章,曲解率近30%。 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论语》一书是孔

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朱震易学纳甲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京房、虞翻以纳甲注《易》的方法,而且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纳甲为《周易》所固有。他以八卦纳甲数理解释天地五十五之数,这在易学史上是一种独创。他试图将月体纳甲与先天八卦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他作为象

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  1970-01-01 08:00:00

摘要: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1970-01-01 08:00:00

摘要: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

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张浚把《易》作为载道之书,重视对义理的阐发,同时把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其易学的特点。张浚的易学影响到其子张栻和朱熹这两位著名理学家,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张浚;易学;理学 ZHANG Jun′s thought by the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  1970-01-01 08:00:00

摘要: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

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  1970-01-01 08:00:00

——兼谈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摘要: 在论述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彝族文化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而对比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的同异。 关键词: 伏羲;虎文化;西羌;彝族;八卦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

卜筮与《周 易》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的意蕴
53635条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