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来源:哲学网首发  作者:王吉胜  点击:次  时间:2009-02-10 11:28于哲学网发表
 儒家经典《中庸》 中的命题。关于“中”的思想,在孔子的《 论语》 中就已多次涉及,孔子主张“中行”, “允执其中”,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但孔子对“中”的内涵未作更多的说明。后来儒家学者作《中庸》一书,较多地阐述了儒家“中”的思想。《中庸》首先提出“中和”的概念,把“中”与“和”联系起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发,”,表露。也就不存在偏向那一端的问题,故曰“中”。“节”,节度,主要指封建社会的各种礼节。《中庸》认为封建社会的各种礼节综合平衡了人们的各种情感,是人们各种情感最恰当的体现。因此,只要表露出来的各种情感能符合礼节,则说明各种情感是平衡的、和谐的,是适合节度的.故曰“和”。中是天下最重要的依据,和是天下最普遍的原则。“致中和”便是把“中”与”和”都发展到极至。发展到极至,则天地各得其所,万物各遂其生。
《中庸》还进一步发展孔子的“中庸”思想,提出“时中”的概念。《中庸》 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所忌惮也。” “时中”即随时而中,不机械地以某一确定标准为中,而是要灵活地做到“中”。这与小人胡作乱为无所顾忌是有本质区别的。即君子恪守中庸,小人是反中庸的。
《中庸》又说:“舜其大如也!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或以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中庸”。“庸”取其义,即“用和”。《中庸》提出“中和”、“时中”、“用其中”等观点,是对孔子“中庸”观念的引申和发展。宋代以后,《中庸》一书在儒家学说中地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庸”思想也成为整个儒家学说的基础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