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动寂者,道应万方,神凝一理  2009-02-09 20:06:31

《道教义枢动寂义》中提出的动静观思想。动寂者,道应万方,神凝一理,名生于本迹,事出乎假真,爰开动寂之谈,方申体用之义。寂,静。言动静之道应于万方,而凝结为一理。《道教义枢》以寂为本、为体;以动为迹、为用。故讲寂动为本迹、体用。从本迹角度、分

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  2009-02-09 20:05:45

唐刘禹锡《天论》中提出的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法命题。数与势的概念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如《荀子富国》:万物同字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吕氏春秋贵当》: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此以数为自然

有欻有渐,物之理也  2009-02-09 20:04:59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中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命题。在《神灭论》中,范缜主要论述形神关系,主张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在论证其形神观时,范缜讲到事物发展变化有其渐与欻两种方式。当人问范缜,人死后,其形体应当立刻散尽,为什么总是逐渐地消灭尽呢?范缜回答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  2009-02-09 20:04:08

王弼在注《周易复卦》中提出动静观命题。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行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王弼关于动静的理论,是与其以无为本,的思想紧密相联系的

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  2009-02-09 20:03:37

汉代扬雄《太玄玄莹》中提出辩证法命题。扬雄继承先秦《易传》的思想,认为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出冥入冥,新故更代,阴阳迭循,清浊相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已用则贱,当时则贵。(《太玄玄文》)其动也,日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其静也

天不变,道亦不变  2009-02-09 20:03:16

汉代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的常变观命题。董仲舒以天为万物的最高主宰,认为天是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都体现了天意,因此他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所讲的道,主要指封建社会据以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2009-02-09 20:02:00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出的常变观命题。《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二气为产生一切的根源。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二气,清阳为天,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万物由气之施化而生,气散则极。极

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  2009-02-09 20:00:52

《吕氏春秋大乐》提出的常变观思想。《吕氏春秋》认为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无论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水泉草木,概无例外。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吕氏春秋观

古这无常,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2009-02-09 20:00:23

《韩非子南面》提出的常变观思想。在韩非之前,商鞅在秦国主张变法,就已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认为时代不断发生变化,不能一味守旧法古。受商鞅思想的影响,韩非也认为,随着时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2009-02-09 19:40:29

《韩非子解老》提出的常变观命题。在《老子》哲学中,道指宇宙万物的生生过程。宇宙万物生生不已,故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永恒的。韩非吸取了《老子》道是永恒的观点,但他已不是象《老子》那样,以一种直觉的方式认证道的无限性,而是提出理范畴,通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009-02-09 19:40:11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辩证法命题。殷周以来,统治者都以君权天授作为自己统治权的合理依据。西周后,进一步把天授君权与统治者的行为联系起来。《尚书多方》有天惟时求民主,《左传僖公五年》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认为统治者顺从天意,则可受天永命,否则,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2009-02-09 19:39:59

《易传系辞上》中的辩证法命题。《易传》认为,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复杂性,因而用卦比拟事物的现象,象征事物的特性;看到天下事物的运动变化,从而观察事物运动的会合贯通之处,以推行应时的制度。圣人以爻(相交)的阴阳、位次、变化仿效事物的运动变化,在
20235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