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  2006-11-27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五】——马屁虫优先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若宵(智宣子的另一个儿子)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 6 页 智果说瑶有“贤于人者五”:美鬓

赵生群:《左传》疑义新证(二)  2006-11-27 00:00:00

岂曰能贤 隐公三年:“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 杜预曰:“言不让则不足称贤。”(《十三经注疏》第 1723 页。)竹添光鸿曰:“襄十三年:‘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能贤’盖当时常语。”(《左

白杨多悲风——关于古诗阅读的一些散记  2006-11-27 00:00:00

我把唐以前诗称作古诗。对于古诗,我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它有时甚至会超过唐诗与宋词。究其因果有二:一是读之可以补充生命的元气;二则可以借此砥砺自己的学术。 具体说来,中国古典诗歌,至唐已过于精熟。成熟的好处当然很多,但同时它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如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  2006-11-24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四】——中国政治的核心是不让竞争 天下以智力相雄长。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 5 页 “相雄长”,就是竞争。等级制度的破坏,必然导致竞争,这一点司马光预见到了,所以他格外强调“名份”的重要。 “智”、“力”是人类力量的基本的

历史随笔:正说历朝十大冤案——庄廷鑨明史案(四)  2006-11-24 00:00:00

四 康熙二年五月廿六日,公元 1663 年 6 月 31 日,庄廷鑨《明史》案于是日正式结案。所有被羁押的犯人在杭州被集中宣判执行。这日,在清兵虎林军营内,上千名囚犯集合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司法官摄人心魄的声音划破长空:“朱佑明,凌迟处死;庄廷钺,

历史随笔:正说历朝十大冤案——庄廷鑨明史案(三)  2006-11-23 00:00:00

三 顺治十八年( 1661 )二月,年仅 24 岁的顺治皇帝在做了十八年的皇帝后突然“辞职”了。 这里之所以用“辞职”,是因为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病死了,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但均没有拿出有力可靠的证据,以致使之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但不管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  2006-11-23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三】——你再有钱,不让你坐红旗轿车 司马光先生历史知识丰富,他又用历史来证明“名份”的至尊地位。 《左传》记载,卫国孙桓子率卫军与齐军战于新筑,卫军大败。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一命。卫国于是赏于奚城邑,于奚辞,“请曲悬,繁

不要再打秦始皇陵的主意  2006-11-22 00:00:00

最近经济学家张五常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激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和反对者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赞成者的意见是想看一看这位千古一帝超豪华、超大规模的陵墓地宫究竟是什么样,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且发掘后也会

历史随笔:正说历朝十大冤案——庄廷鑨明史案(二)  2006-11-22 00:00:00

二 署名庄廷鑨总纂、庄允城主刊、各大名士参编的《明史辑略》甫一问世,立刻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当地名士李令皙作序,更让该书身价倍涨。尽管其六两银子一套的价格颇有些昂贵,但销路却一直不错,各大书铺购者如云。一时间街谈巷议,无不以庄氏《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  2006-11-22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二】——拘泥于礼而亡国,可乎? 司马光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找了两个例子,一是殷之微子,一是吴之季札。微子是殷君商帝乙的长子,帝乙欲传位于他,但太史官说:“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

明代政治的分水岭——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  2006-11-21 00:00:00

明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太祖与明成祖的创制时期,即明人所称“二祖之制”时期;二是明仁宗至明武宗的守成和腐败时期;三是嘉靖至万历初年的变革自救时期;四是张居正死后至崇祯自杀的失控衰败时期。对于第一、二、四阶段的明史,学界没有太多分

“辨材须待七年期” ——经受历史考验的周公  2006-11-21 00:00:00

清代学者孙诒让曾说:“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著名史学家夏曾佑也曾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之所以深受后人景仰并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