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学家张五常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激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和反对者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赞成者的意见是想看一看这位千古一帝超豪华、超大规模的陵墓地宫究竟是什么样,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且发掘后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张五常先生文章的主旨;反对者则认为现有的技术无法保护出土的文物,比如陶瓷用品的颜色会褪色(秦始皇陵兵马俑即是如此),纺织品无法保存等等。赞成者和反对者的意见都有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需要仔细权衡后再作决定。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探讨,即秦始皇陵实际上早已经被发掘过了,当然不是考古发掘,而是自它建成后不久,直至随后的一千多年里,已经被多次大规模武装盗掘,地宫甚至已经被焚毁,这样一来,赞成和反对发掘秦始皇陵的立论基础根本就不存在,其争论也就完全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之上了。 我并不是反对考古发掘秦始皇陵,当然也不是赞同。发掘秦始皇陵需要专家们的评估意见和国家的批准,不是普通民众反对或赞同能左右的,当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意见。我这篇文章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探讨,即秦始皇陵实际上早已经被发掘过了,这样一来,赞成和反对发掘秦始皇陵的立论基础根本就不存在。 最早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情形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外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对地宫最权威的记载。最早记载地宫被盗的也是《史记》,刘邦在两军阵前当面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西汉末年大臣刘向给皇帝的意见书中提到:“项籍(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可见不仅地宫被盗掘,而且被焚毁。 当然,认为地宫没有被盗掘者也有理由,一是刘邦污蔑对手的谣言,二是刘向夸大其辞。但如果秦始皇陵没有被项羽盗掘,刘邦不大可能面对着当事人和双方众多将士公开传谣,这是自招其辱;同理,刘向也不敢面对皇帝公开造谣,这只能说明秦始皇陵被项羽盗掘在当时已经是世人皆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也很明确:“项羽入关发之(始皇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言辞或有夸张,但事情过程非常清楚,而且与《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以铜作椁的细节完全吻合。 再从情理上推论,项羽与秦始皇是世仇,其祖父楚国大将项燕和叔父项梁均死于秦军之手,他入关后杀害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了咸阳宫殿报复,发掘仇敌坟墓是报复的最好途径,他怎么可能会放过秦始皇陵?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就是被项羽焚毁的,兵马俑坑也被有组织破坏,那么地宫更不可能幸免。据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深30米,而其祖先的秦公一号大墓深24米,两者结构相似,均深埋在土中,后者被零星的盗贼盗掘一空,显然有组织、大规模地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在技术上更无困难。有一个例子,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克长安,将除了汉文帝霸陵以外的所有20座西汉皇帝、皇后陵(形制类似于秦陵)在短时间内发掘一空,项羽当时有充分的时间,有充足的人力,发掘一座秦始皇陵更是易如反掌。
据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深30米,而其祖先的秦公一号大墓深24米,两者结构相似,均深埋在土中,后者被零星的盗贼盗掘一空,显然有组织、大规模地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在技术上更无困难。有一个例子,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克长安,将除了汉文帝霸陵以外的所有20座西汉皇帝、皇后陵(形制类似于秦陵)在短时间内发掘一空,项羽当时有充分的时间,有充足的人力,发掘一座秦始皇陵更是易如反掌。 秦始皇陵确实是一座无尽的宝藏,后世十六国的石勒、黄巢一再光顾,组织了大规模的盗掘。关中是盗墓盛行地区,72座帝王陵几乎全部盗掘一空,从情理上推断,零星的盗贼也不可能放过这座显赫的帝陵。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者》诗中写道:“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袁牧的评价更为刻薄:“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者》诗中写道:“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袁牧的评价更为刻薄:“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秦始皇陵被盗在古代几乎是一个常识,只是在近年,才有人认为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这是因为近年来的一个考古发现似乎成了秦始皇陵没有被盗的惟一有力的证据:考古测量出陵区中有广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为陵外其他地方水银含量的8倍,这再一次证明了《史记》中秦陵记载的准确性,即地宫中含有大量的水银。有些人据此认为地宫没有被盗,否则水银就会早已挥发。盗掘地宫并不像考古发掘一样将其封土全部挖开,而只是打开一个通道,并且土层坍塌,自然会封闭,地宫中的大量水银不可能完全挥发干净,因此这个考古发现不能成为地宫没有被盗掘的证据。 盗掘地宫并不像考古发掘一样将其封土全被挖开,而只是打开一个通道,而且土层坍塌,自然会封闭,地宫中的大量水银不可能完全发挥干净,因此这个考古发现不能成为地宫没有盗掘的证据。 其实一条宋代的史料可以明确证明秦始皇地宫被盗掘,只是此前几乎没有人发现、利用。宋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下诏:“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七陵尝被发(盗掘),令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这条史料明确无误地指出秦始皇被盗掘,因此命令地方官准备棺椁重新安葬。 既然秦始皇陵地宫已经被盗掘多次,张五常的猜想“秦始皇的陵墓,猜想猜想,打开何止值万两黄金,值百亿两也不止吧”恐怕会令人失望和落空;当然,可能也不会留存什么珍贵的文物让反对发掘者为其保护而发愁了吧。 那么,对现存帝王陵墓究竟应该持何种态度?是保留现状,还是考古发掘并开发?我的观点是,希望能将帝王陵在成熟的文物保护条件下发掘、开发和利用,它们的确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加发掘,只是黄土一堆,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在这方面埃及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既弘扬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中国为什么不能学习这样的开发经验呢?而且,在那些没有被盗掘的帝王陵内,往往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果不及早发掘,它们只会逐渐腐烂,因为地宫浸水是很常见的事,让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谈保护?至于笔者认为的已经被盗掘一空的秦始皇陵,至少还有考古意义,也不妨发掘。当然,如果非要维持现状,保留神秘感,也会有其独特的心理价值,因为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发掘后给今人带来巨大心理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