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红霞:能说儒家文化不是文化吗?  2009-06-08 00:00:00

问:日前,有人在网络博客上发文提出,儒学所敬畏、赞美、提倡和强调的,与进化、改善、发展之“自然规律”完全不沾边,甚至蓄意反对“自然”。因此,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伪文化”。请问,能说儒家文化不是文化吗? ———解放网网友 小乐子 答:当前,我国的

语文特级教师点评: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之“最”  2009-06-08 00:00:00

今年全国 20 多个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可谓“各有特色”,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40 多年,也感觉“大开眼界”。从高考作文题对于促进写作教学的角度看,从作文题体现公平选拔原则的角度看,我以为可概括出以下几个“最”: ——最有浪漫色彩、最富于想象力的是北

顾土:媒体与学术  2009-06-08 00:00:00

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五四时期,学术大家更是多以媒体载道。在《新青年》中频频亮相的大手笔都是教授和学者。近几年,电视等媒体又将教授、学者们引入新型传播方式,谈历史、谈文学、谈诸子百家等,不过,这与传统媒体和学术的那种结合,

柳鸣九:围绕“博士”的若干回忆  2009-06-08 00:00:00

“博士”这个词与围绕它的一切,对我们这一代人,对我个人,实在是太敏感了。它很容易就会触动一些往事,引起好些回忆…… 被耽误的一代 我们这一代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大学毕业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中国的博士断层代。前面是树木参天的高原,后面是芳草萋

黄朴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2009-06-05 00:00:00

思想史是最深层次的历史。人的活动产物(物的历史)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了解,而人的活动(事件的历史)只有通过人的思想才能说明。可以说,只有进入思想史这个层次,人们才有可能完整理解人类历史的本质。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一直是学

学者:当代中国人为何“崇狼” 需要反省文化性格  2009-06-05 00:00:00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廖可斌 廖可斌谈民族文化性格塑造——德性·理性·血性 我想从《狼图腾》这本书说起。 自从这本书出版以后,社会兴起一股“崇狼热”。之所以有这股热潮,我想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记

袁咏红: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  2009-06-05 00:00:00

“日本近代中国学”亦称“近代日本汉学”,主要指 19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以“东洋史学”派和“支那学”派为中心,也包括部分其他人士的中国研究。日本近代中国学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约 20 年,大体与日本的国粹主义同时兴起,在思想上属于对前段

伍立杨:艺文翻译的趣味及选择  2009-06-05 00:00:00

(一) 叶圣陶赞扬吕叔湘译笔的纯美,“一方面保持原作者的美质,一方面融化为我国的语言”。原著的意趣、质地,那是原作者的功劳,而本国文字即母语的感知,则是翻译者的贡献。 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文学翻译,也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学生学术剽窃 导师难辞其咎  2009-06-05 00:00:00

龚克 天津大学校长 核心观点 好导师要有好学风。而在好学风所涵盖的各个层次中,真实是学术规范的核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导师尤其要倡导做真人、办真事、说真话、写真文的好学风 时下,正是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答辩的高峰时期。而

陈四益:平淡的隽永  2009-06-05 00:00:00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我懂她的意思。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刚刚退烧,松了一口气,不料

高考文言文复习冲刺策略:考前朗读 考场默读  2009-06-04 00:00:00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比较“滞”的。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雾里地去

程荣:简体字历史已有几千年 甲骨文中有“身影”  2009-06-04 00:00:00

汉字古今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华夏文明几千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近年来关于汉字简繁问题的话题,再次升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好事。而其中简体字只有几十年的说法,似与史实差距较大。 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