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风流的岁月——公元十世纪前后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2007-01-16 00:00:00

晚唐五代无疑是一个血腥的年代,将乱世的血雨腥风转化为风流绮靡的是徜徉于“花间”流连于“尊前”的中国文人。 大唐帝国的气数差不多是在落第文人的手中折腾完的。公元八八一年,落第后曾经怨气“冲天”地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

说说鲁迅小说《起死》中的庄子  2007-01-16 00:00:00

一 庄子一时兴起,给蓬草间的一个骷髅起死。大概,也无非是想让他跟自己“谈谈闲天”罢。不料,这竟是商纣王时候的陈死人,被人一闷棍打死,不但抢走了财物,而且剥去了衣服。复活过来的,乃是赤条条一个大汉。凭庄子怎么解释,汉子拒不接受自己已经死了五百

《通鉴》札记之四十六 ——风俗论  2007-01-16 00:00:00

“论世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条叙历代风化,方便後之人君有所借鉴,可谓用心良苦。 周未春秋时,犹尊礼重信,严祭祀,重聘享,到了战国七雄弱肉分食,古风扫地矣。 秦纪,秦始皇刻石凡六,皆铺张灭六王、并天下之事。至吴

历史没有如果: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  2007-01-16 00:00:00

一 嘉靖时代,兵部尚书夏言力主收复河套,反而被奸臣严嵩诬陷勾结蒙古意图谋反,遭嘉靖皇帝冤杀! 点评:明朝坚持文官带兵制度,兵部尚书多为毫不知兵的腐儒,难得还有夏言这样富有战略眼光者。当时蒙古内部分裂,互相攻杀,鞑靼部可汗主动请降,以河套草原

《通鉴》札记之四十五 ——风化之本  2007-01-15 00:00:00

关于汉武帝、曹操的求贤令,我在前面略略述及,愚意不拘一格的用人法度极好,顾炎武却大不屑此举。 《日知录》“两汉风俗”条云:“……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跃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

细说水浒(七):武松性格试议  2007-01-15 00:00:00

提起武松,人们往往喜欢举出他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精采的故事,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英雄,也正是这些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但

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五)  2007-01-15 00:00:00

封建社会是个好社会 我们进展缓慢,因为又要费些篇幅来澄清两个概念。就像前面讲到的“礼仪之邦”一样,有些词语和概念我们耳熟能详,好像谁都明白,其实呢,满不是那么回事。 现在要解释的这两个概念,一个是“家”,一个是“封建”,这两个概念是密切关联

海瑞:注定失败的道德独行  2007-01-15 00:00:00

纵使无畏敢谏 奈何无果而终 最近热播的历史剧《大明王朝》的宣传册上有这样一句话:“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在历史上,真实的嘉靖皇帝和真实的海瑞又是如何呢? 嘉靖皇帝朱厚 熜 ,本为藩

季羡林旧帽未摘新帽又戴  2007-01-15 00:00:00

季羡林先生在新书中要求“摘帽”,随后好评如潮,不但原有的帽子一顶没有摘掉,而且还有更多的帽子向他飞来。这是近日发生的一起文化事件。 在最新出版的《病榻杂记》中,季羡林先生要求摘掉戴在他头上的三顶桂冠 : “国学大师”、“学界 ( 术 ) 泰斗”和“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到底怎么排行  2007-01-15 00:00:00

新年伊始,有位网友向我提问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么超过四个怎么办,是不是要循环着依“伯仲叔季”再来? 我说不能循环。在古代,尤其宗法社会里,极重长幼之序,季子总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循环了,岂非老四反要管幼

皇帝与功臣的囚徒困境  2007-01-15 00:00:00

宋朝的开国富有戏剧性,仅花了两天的功夫。时任后周禁军点检(中央军司令)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住宿。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哗变,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大军浩浩荡荡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四十)  2007-01-15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四十】——你揣着坏心眼我也你的 (前 321 年)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