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康熙、天地会、韦小宝—— 金庸的历史观  2007-09-14 00:00:00

【内容提要】理解金庸小说《鹿鼎记》,小说故事的历史背景和金庸本人的历史观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康熙帝为切入点,可以看到金庸对满汉文化融合的态度;而从天地会人手,则可据此分析金庸的历史观;上述两个角度在韦小宝那里形成了一个结点,从而使得《鹿

揭开女娲宫的重重黑幕——慢慢挖封神之五  2007-09-13 00:00:00

第二个谜 为何是三月十五日上女娲宫进香 日期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吗?这很难说,特别老许是个写作不怎么认真的家伙。所以很多人也就不注意他作品中的细节。 他说女娲是三月十五的生日。,我们千万不要信以为真了,以为三月十五就是女娲的生日,我调查过,有很多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2)  2007-09-13 00:00:00

人对于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感知的层次,例如我看到春花开了,我看到秋叶落了,那完全是一种感官的感受。第二个是感动的层次,是可以触动你的感情。例如陆游有一首怀念他妻子的诗说:“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2)  2007-09-13 00:00:00

二十多年后,已经退出政界一心讲学的梁启超,希望在新式学堂中实行自由讲座制。理由是,近世学校教育有两大缺点:第一,“此种‘水平线式’的教育,实国家主义之产物”;第二,“其学业之相授受,若以市道交也”。至于自由讲座制的具体实施,则有如下规划: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二)  2007-09-13 00:00:00

三 那么,为什么儒学会在“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极点中失落一个极点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这其中对于人能不能无限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儒学与其他许多哲学体系的重要分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人是人,上帝

意境的现代发现——意境与现代人生(2)  2007-09-13 00:00:00

二、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系化形态 1943年,朱光潜在重庆出版《诗论》(国民图书出版社),是第一部遵循现代西方学术规范撰写的中国诗学著作。在该书的“抗战版”序言中,朱光潜明确指出,“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诗学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诗歌理论,以形

由杜甫对六朝文学之认同论杜诗之“变”  2007-09-13 00:00:00

关键词:杜诗 变 变风变雅 六朝文学 关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已经是名作迭出百家争鸣。刘明华的《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2004年5月《文学评论》)以及孙微《“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1年1月《文史哲》)等文章

李清照被逐谜底——马瑞芳读才女之五  2007-09-13 00:00:0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李清照婚后不久,北宋政局如狂风恶浪、地覆天翻。元祐党人的保护神向太后去世,政权交到宋徽宗手中。北宋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任命善谋私利的蔡京为翰林学士,“昏君+奸相”,启动了宋王朝亡国之旅。 平日喝一碗羹要杀几百只鹑、一次宴会

传统学术中的学派之形成与流变  2007-09-13 00:00:00

学派之形成,有赖于三种因缘:师承、地域和问题。因出于同一师门而学术观点相同,可谓之“师承性学派”;因出生或工作在同一个地域单元,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可谓之“地域性学派”;而“问题性学派”,则因为研究同一个问题,其研究旨趣、方法相同而导致学术

重新理解“同光体”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作者  2007-09-13 00:00:00

内容提要:近代“同光体”作家常常被视为“顽固派”,其实是冤枉了他们。他们并不拒绝改革,也主张引进西学,他们只是反对完全用西学代替中学,仍然坚持以中学为本位,尤其是坚持中国传统道德的立场,这就是他们复古主义的依据。他们普遍采取一种保守中国传

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2007-09-13 00:00:00

……因为他们傲慢,所以没有耐心听取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不同意见,不可能真正地尊重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好大喜功,喜欢做物质层次的歌功颂德、耀武扬威,所以他们对文化礼仪等精神层次的东西兴趣相当有限;因为他们残暴,所以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焚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上)——文学馆系列讲座  2007-09-13 00:00:00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思想意义的阐释和理解,也像“水浒”、“三国”和“红楼”一样,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一直存在争议的。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几乎没有人把《西游记》看作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而把它的主旨看作是,或在劝学,或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