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从《上留田行》看李白对永王璘事件的态度  2007-09-13 00:00:00

关于李白《上留田行》之主旨,普遍认为,此诗为刺肃宗兄弟而作。元代的萧士赟云:“此篇主意全在‘孤主、延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数句,非泛然之作,盖当时有所讽刺。以唐史至德间事考之,其为啖廷瑶、李成式、黄甫侁辈受肃宗风旨,以谋激永

典型盛唐诗人——李白  2007-09-13 00:00:00

李白是盛唐典型的诗人,盛唐造就了李白的行为风范、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而李白又以其杰出的才华,写出了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诗篇,为盛唐增加了绚丽的色彩。一个最具个性的诗人成了盛唐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2007-09-13 00:00:00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

揭开女娲宫的重重黑幕——慢慢挖封神之四  2007-09-12 00:00:00

封神的故事,从女娲宫开始,而女娲宫也有太多可以说的了。充满重重悬疑,相信绝对够得上蔡骏的悬疑级别。 第一个谜:纣王为何不识女娲? 以前看看封神,总对一个问题感到奇怪,那就是纣王这小倒霉蛋怎么那么大没听说过女娲其人?摆现在的中国不知女娲的人都

赵家才郎——马瑞芳读才女之四  2007-09-12 00:00:00

才女的最大不幸是嫁夫不妥,“鲜花插到牛粪上”,典型例子是谢道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有名的诗句。 所谓“王谢”指东晋王朝两大支柱:王(导)家和谢(安)家。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谢安想考考谢门子弟的才情,有一次下雪就故意问:“

“大方”的西门庆:西门庆如何花钱之二  2007-09-12 00:00:00

在对待花钱的问题上,西门庆是个“分裂人”。有时候,他小气得要命,为家人买金华酒等琐事,反复叨念、不厌其烦;还特意赊了便宜的酒,以杜绝饮酒上的奢侈浪费。但有些时刻,他又一掷千金、慷慨大方,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 中国传统文化重农轻商,商人的形象

《悯农》:只有农民才能读懂的唐诗  2007-09-12 00:00:00

很多人都以为我是职业学者,以研究“红学”或“四大名著”为业。我常常是抿嘴一笑,学者、职业学者?那不是禄蠹吗?为了洗刷耻辱,我今天必须站出来说实话了,本人只是个农民而已(可以追溯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为了研究“四大名著”耗费了我几乎所有的

材与不材的吊诡:《庄子》中鸣雁的似非而是  2007-09-12 00:00:00

山中无所可用而得享天年的巨木,和故人家中不鸣而被宰杀的雁,使庄子的弟子感到迷惑。《庄子》外篇《山木》的第一则寓言似乎为把庄子当作相对主义者的学说提供了极好的例证:看似在此之前的关于材与不材对于保全自身而言的孰优孰劣的确定性被打破了,失衡了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一)  2007-09-12 00:00:00

[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

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  2007-09-12 00:00:00

1.关于儒家现代化 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已经被反思过许多遍了。但是“中国”好象在反思中变得更加模糊了。其中许多反思是激进主义的社会批判,过度批判和简单化的批判有着危险的副作用,它的刻薄摧毁了中国形象而造成至今存在的心理损伤。过分丑化传统

武侠情结与皇权情结:解读金庸的文化密码  2007-09-12 00:00:00

提倡“侠之大者”的金庸先生 武侠情结、清官情结与皇权情结 我们先从武侠小说开始说起吧。为什么金庸因为写武侠小说而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这应该是民族心理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武侠文化,换言之武侠情结是埋藏在中国人心底的一个非

刺秦:荆轲为何功亏一篑——《史记》十大悬案揭秘  2007-09-12 00:00:00

在刺客的阵营中,荆轲是孤独的,同时又是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一个刺客,荆轲却实实在在不称职。荆轲的出现,是刺客精神的式微。荆轲之后,刺客慢慢就被杀手取代了,直至今日,“客”和“手”还是两个意思不同,用法有严格区分的词。 荆轲是一座显豁的分水岭,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