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1970-01-01 08:00:00

摘要: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

《周易·复卦》初爻的诠释进路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解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

试论《周易》与《论语》中的语、默观  1970-01-01 08:00:00

摘要: 默包含着言与不言两个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作为本体的“默”,是在“言”的发用中显现的。当发用兼顾到“诚”与“时”两种因素时,本体自然就呈现了。但对还没有达到本体高度的人而言,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比较稳妥的选择应当是“慎言”,也就是从

试论《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  1970-01-01 08:00:00

长期以来,《周易》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当然,由于《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因此,当把经传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时,这句话是不错的。实际上,《周易》被人们当成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的根本还在于《易传》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因此,我们对《易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在对象数派和理学派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陆九渊完成了对易学的心学建构。他认为易符与实在之间的对应不限于形质的一致性和单纯的数理实证;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对应。他主张以人心释“理”,易理、天理和人心并无差异,遂将《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

《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本质上积淀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招损、盛则人衰的“天道”法则巾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

《易传》道论研究  1970-01-01 08:00:00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无法

《周易》的管理哲学论纲  1970-01-01 08:00:00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先秦时它是六经之一,汉代时更被崇为五经之首,被当成是各种思想的大道之源。千百年来,易学工作者对其丰富的思想进行着不懈的探究。 本文试图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和讨论,以请方家教正。 一、科层制——《周易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1970-01-01 08:00:00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1970-01-01 08:00:00

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

略论《周易》卦爻变化的特点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周易》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变化体系,呈现出诸种特点。(1)变化方向的确定性。每卦六爻白初至.卜递进演变的方向确定不移,终向和始向保持一致,终向是始向的扩展和深化。(2)变化内容的问一性。六爻旧绕一个中心,以同一内容为轴心

忧患人生的卓越指南——《周易》与人生哲理  1970-01-01 08:00:00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
1171399首页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