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2008-04-17 00:00:00
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用了很大篇幅加以阐述,其中谈到这么一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华文化?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 |
李学勤,1933年出生。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青铜器鉴定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 首次鉴别出西周甲骨文; 提出的“ |
如何消除文化赤字 2008-04-17 00:00:00
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题材的同时,也容易束缚搞文化产业人的头脑。 让我们跟随陈少峰教授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 当下,我国的文化领域涌动着两股热流:一是传统文化热,如孔子热、老子热、读经热、传统节日热等,有人说,传统文化 |
海上名宿尽诗人 2008-04-17 00:00:00
丰子恺画 沈尹默诗稿 吴湖帆画 江庸诗稿 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任务的文史研究馆,重视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承,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自1953年成立至今55周年,先后聘任了1118位馆员, |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面向未来,将寻求怎样的核心动力作为社会价值的有力支撑?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城市,面向奥运,将凭借怎样的内在实力走上世界舞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日前推出的《讲述·文明中国》栏目,紧扣“树新风促和谐迎奥运”主题,把握“城市在行 |
史尊黄帝五次高潮 2008-04-16 00:00:00
战国 首次尊黄潮 夏人源于黄帝部族。《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夏本纪》:禹为“黄帝之玄孙”。《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黄帝作为始祖受到夏人的祭祀和崇奉。《国语·鲁语》:“有虞氏 |
先是在网络上,《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小说,点击惊人;后来,这本非专业作家的著作正式出版了,成了畅销书。“当年明月”这个奇特的笔名,也被众人所知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何其深远,爱好者甚众,而历史典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有难度。 当 |
历史竟然如此沉重 2008-04-16 00:00:00
前两天,当有人把《非凡岁月》这部书放在我桌上的时候,说实话它没能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这两年读了太多“口述历史”的书,最初的那种激动已经日渐淡化。昨天,无意间拿起这本书,本来只是随手翻阅,谁知竟一时不能释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湍流扑面而来, |
林庚的养生之道 2008-04-16 00:00:00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格律诗人林庚(静希)先生,生于1910年,2007年仙逝,活了97岁。古人云“期颐之年”,也就是俗话说的百岁老人了。在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中,林先生最高寿。在全国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中,林先生也 |
李清照的一辈子,过得很坎坷,很倒霉,很不走运,很受到同时代人的垢辱。她又挺爱国,挺爱这个对她很不怎么样的宋朝,因为她说什么也不能当亡国奴,所以她说什么也要跟着这个居然没有被人灭掉的赵氏王朝,从北宋跟到南宋,从徽宗跟到高宗。数十年跟下来,从 |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2008-04-16 00:00:00
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 |
阅读《正说中国历代末帝》这部书,首先浮上心头的还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说“不幸”,对于中国历朝的末代皇帝似乎过于宽恕,因为这当中的绝大多数是“一死不足以蔽其辜”。他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