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知识“痞化” 2008-04-15 00:00:00
我一向敬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和人格操守,是“社会的良心”。然而,近闻某因央视“百家讲坛”而走红的主讲人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的一番言论,却令人不能恭维。他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进行重新“解读” |
一部史话彰发明 2008-04-15 00:00:00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容选择;求医问药,两套路数,不妨选择。西医西药,红红火火;中医中药,门庭冷落。捧读《被忽视的发明:中国早期医药史话》,无意“医得眼前疮”,随书解开心头结。 “史话”作者陈存仁,原为沪上一代名中医,一生活人无算,更有笔记 |
1987年,我曾出版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一书。那部书出版后受到了红学界的欢迎,至今已脱销甚久。但出版后,也受到了读者善意的批评。一是校勘不谨严,差误较多;二是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却只校正文,不附脂批,使读者虽有此书,还得再备脂 |
收藏厚爱 2008-04-15 00:00:00
王家佑先生,八十足岁,曾主持三星堆遗址的考古项目,中国道教研究所副所长,经学大师蒙文通又与他是师友关系,在国学界、道学界是德高望重的专家,在道家内丹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近年患白内障几近失明,《还吾庄子》、《还吾老子》八十多万字,他是怎 |
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缘亲族,对塑造我们的情感体系有一种现世关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领会到“孝”的现实感和必要性,为人父母后的角色转换又使我们进一步从下一代“孝”意识中涵养我们早年作为人子的“孝”情感,从而将“孝”作为人情的基本存在状 |
著名学者黄晖在《论衡校释自序》中说:“清儒,尤其是乾、嘉时代,校勘古书是一代的伟绩。但对于《论衡》,如卢文弨、王念孙等,都是手校群书二三十种的人,而没有一及此书。因为他们只把《论衡》当做一种治汉儒今古文说的材料看。”黄氏所说的卢、王等手校群书而 |
编者按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 |
家书抵万金 2008-04-14 00:00:0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秉烛夜读《傅雷家书》,第一想到的是杜甫《春望》这首诗,而家书抵万金就是它的密码,带我直达高尚人的谈话。 《傅雷家书》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可以融化任何坚冰。首篇书信的道歉,表现了傅雷对傅聪爱之深切。 |
朱熹《家训》是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朱熹《家 |
温大雅(约572—629年),字彦弘,并州祁人,出身北朝名门士族,是隋末唐初的思想家、史学家。其父温君悠于北齐时步入宦海并任文林馆学士,隋文帝一统天下后为泗州司马,炀帝大业年间又任司隶从事。温大雅与弟大临、大有等俱以文学闻名四海。时人云:“诸温 |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 一是将“五四”狭隘化:一提到“五四”,就想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那一幕;二是将“五四”单一化:即把“五四”理解为全盘“反传统”、“反儒家”的运动,仅仅是打倒“孔家店”、反对 |
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 2008-04-14 00:00:00
王国维:鱼藻轩自沉有深意 梁启超说过:“王先生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之一途。” 1927年6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