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号称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的新书《非常品红楼》一出版就引起舆论大哗。作者苏芩在书中提出“花瓶红学”的概念,以时尚、调侃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惊人观点。《非 |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学术座谈会纪要 2008年4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成立仪式暨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研究所特聘张岂之、曾繁仁、 |
我在拙作《解开北大校庆日的百年之谜》一文(发表于1998年8月5日的《中华读书报》)里,曾提出一般学校的校庆日,都来自于该校成立之时的首次开学日。按照这个惯例,北大的校庆日应来自于其前身京师大学堂于戊戌年(1898年)创建时的第一个开学日。新北大的5 |
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近日再次对《百家讲坛》开“咬”,毛佩琦主讲的明史被挑出多处差错。毛佩琦在《百家讲坛》讲“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时说,“明朝的官员考核由吏部和督察院担任”,这是个明显的史实错误。明朝并没有督察院,只有“都察院”。在毛佩琦 |
今年4月27日,是黄遵宪诞辰一百六十周年。他是一位很值得人们纪念的历史人物。 黄遵宪祖籍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属于客家族系,生于1848年4月27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卒于1905年3月28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享年57周岁,为后人留下了《日 |
“公共空间的文学写作”、“文学与传媒”、“散文时代的文学伦理”等论坛相继举行 近日,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文学论坛活动。众多作家和评论家参与其中,分别对公共空间的文学写作、当下散文写作、作家和媒体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公共 |
仰。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冠以大师桂冠的。大师只限于佛教界和学术界。至于其他各个领域,可以产生著名的专家、艺术家、歌唱家,但就是不能冠以大师的头衔。 大师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学术上博大精深,博古通今,是学术多面手,重要学术著作丰硕。例如钱 |
《人民日报》最近发表评论,剖析当今社会的“文化焦虑”现象。有人说,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去”令人焦虑。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中华文化的身份?如何把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打造成文化 |
一 东方无科幻,西方无武侠。 东方人注重内省和修炼,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武术气功体系。通过人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武侠小说。 武侠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如同西方科幻,不受任何拘束限制,无远弗届,追求生命的真谛,探索宇宙的奥秘,融合各领域的科学 |
十多年来,伴随收藏热的兴起,古籍也成为藏家“吸货”的一大方向。市场上关于古籍古书版本鉴定的书虽多,但高水准的普及类著述则难觅。上海古籍出版社日前特别选取清末民国间系统介绍古籍版本知识的书籍,加以重新整理,编辑推出了一套《古籍版本基本知识丛 |
历史上的忧患意识 2008-04-18 00:00:00
“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关于古代“忧患”意识,已有不少学人作过研究,现在有条件对此进行归纳。同时在某些观点上加以深化,例如关于“忧患”意识的历史分析,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道德情操的表述 我们打开先秦 |
上 篇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是司马光在《疑孟》一书中对《孟子》第一则质疑的标题。万有文库本《司马温公传家集·疑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传家集·疑孟》标题之下有“元丰五年作”五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司马光六十四岁。1086年即元祐元年,司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