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题材的同时,也容易束缚搞文化产业人的头脑。 让我们跟随陈少峰教授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 当下,我国的文化领域涌动着两股热流:一是传统文化热,如孔子热、老子热、读经热、传统节日热等,有人说,传统文化热潮的背后是国人正在恢复的文化自信力;另一个是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一些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此热遭遇彼热,当文化成为一种产业,我们该如何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守望精神的家园?在一个阳光明媚、柳绿花红的春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博士。 一眼就能看出陈教授是南方人,挡不住的儒雅风范。 陈教授首先纠正了记者的一个概念。他说,文化产业概念中的“文化”,不是指高雅文化,也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所以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大众的娱乐和媒体,而不是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可能会让艺术家本人陶醉其中,但大众不见得领你的情。作为产业,不是说我们身上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感觉做出来了就是文化产业,而是要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去替他们策划并工业化地批量生产。陈教授总结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时尚性等特点。 “用现代眼光挖掘传统题材”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如何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为现代文化产业?陈教授说,文化产业不是传统文化的还原和再现,而是要靠创新内容、赋予其现代元素才能发展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是历史博物馆。 “当然,深厚的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韩剧成功地把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陈教授为我们列举了传统文化中可以利用的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比如白居易的诗“合为事而著”,如《长恨歌》搬上荧屏就是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还有四大名著、神话故事等,我们可以把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改编为动漫、影视作品,用现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能够打动人心的题材,然后用现代商业的要素来包装它,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有一些电视剧做了尝试,但是题材、内容都很狭窄,偏重于帝王、宫廷戏等。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一些民俗、节庆、手工艺品等。近几年北京的庙会越办越火,因为人们喜欢参加这样的体验与互动。庙会作为一个传统的娱乐方式,可以嫁接任何现代文化。前几年的一个春节,北京市朝阳区在朝阳公园举办了“国际风情节”,就是一个“洋庙会”。还有就是利用传统元素设计服装,如唐装。 三是以历史文化遗存为平台,通过现代产业形态拓展其深度、广度。历史文化遗存本身不是文化产业,但可以嫁接现代元素。比如依托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文化旅游,还可以搭配展览。比如你去巴黎旅游,同时能够看到许多世界性的时装展、汽车展等。 另外,就是把一些传统文化形态直接搬过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如建立连锁太极学校等,在这个学校里,既可以练武健身,又可以销售衍生品。 文化产业不是搞文化而是搞娱乐 现代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那么,文化产品制作者是否要考虑:青少年在读到、看到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的时候,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血脉中如何得以延续?或者说,文化产品制作者是否有义务来弘扬传统文化? 陈教授对此坦然一笑。他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涉及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文化事业”是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比如开办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等。传统文化或者说严肃文化的教育与弘扬更多的是政府、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文化产业本身不是在搞文化,而是在搞娱乐。”陈教授话锋一转,“文化产业的根本要求是娱乐性。消费者想要的是轻松愉悦,而不是刻板的说教。很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人是搞不好文化产业的,他可能提高了文化的含量,但是容易忽视产品的娱乐性,那就会降低它的产业价值。” 在文化产品中,如果严肃文化含量太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不懂欣赏,反而他们的眼球会被国外现代文化产品吸引过去。“事实上已经是这样了,国内的产品说教成分太重,而西方的东西娱乐的比重更多。”“凡是好的文化产品,它一定是那些能够真正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化产品,它一定是关注普遍人性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艺术感受。”陈教授说,“你不能期望年轻人只看原著,年轻人更需要现代的文化元素。我们要用现代文化跟国外文化产品争夺青少年。没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文化只能吸引那些真正有文化底蕴的人,而不能吸引青少年。” 陈教授一再强调:“通俗文化不是庸俗文化,大众文化同样有道德底线和审美标准,恶搞古人、暴力色情的东西是不会畅销的。” 陈少峰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皮克斯公司制作的全球畅销的动画产品都是励志和益智的,非常健康。《海底总动员》讲述了一个小丑鱼父亲艰难的寻子历程,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玩具总动员》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赢得了每一个观众的心。 针对当下频繁地翻拍古典名著、曲解名著的现象,陈教授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他说:“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所有人的文化活动,只要是跟传统文化相关,都会跟传统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这种不一致是不是一种破坏?因为古典名著本身不是在讲历史,它是在编故事。我认为对待历史事实要慎重,但是对一种虚构的故事,你把它再改编成影视作品或动漫,用一种年轻人更喜欢的模式来包装它,反而有时会起到让年轻人通过这个娱乐性的东西回头去读原著的可能。” “最主要的是要会讲故事” 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事实是:我们的孩子两岁时看《天线宝宝》、三岁时看《猫和老鼠》、五岁时看《迪加奥托曼》、七岁时看《哈利波特》、十几岁时玩日本动漫《三国志》、二十几岁时看韩剧、穿韩装。这些外来的文化产品挤占着我们市场的同时,也占据着年轻人的大脑。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同时还是一个“文化贸易赤字”大国。记者从2006年《中国出版年鉴》得到一些数字: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是24:4000。2006年和2007年有明显改观,但还是处于逆差状态。同时,我们又是一个文化产品硬件的出口大国。用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呢?陈教授一语中的道破原由:“我们中国人不会讲故事。即使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题材,但是没有现代制作技术水平,是做不出好的文化产品的。” 这个现代制作技术包括故事内容的设计、内容的表达方式、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以及产品国际化营销运作。这是一种综合的产品经营技术。比如,日本人把《三国演义》改编为动漫而风靡国内青少年,就是很好地把上述几个要素结合起来了。 我们国内计算机画图的人才也有,但是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就很缺乏。“有时候,文化也好,高新技术也罢,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你要会讲故事,那就是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陈教授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说。 文化工作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精神体验。人才缺乏跟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环境、传统文化理念有关。在此,陈教授再一次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题材的同时,也会束缚你的创造性。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深,反而能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文化、经济、科技,甚至政治体制等方面都会创新。我们缺乏创意,想象力贫乏,不懂幽默,不会娱乐。对待传统文化,要么瞎编乱造,要么原盘照搬,再创造、再转化的能力弱。在这方面,港台做得比我们要好,香港的《第八号当铺》等,想象力很好。” “国外的文化作品,都很重视娱乐性、通俗化以及体验性。”多年研究企业管理的陈教授说,皮克斯动画公司创作的致胜法宝就是四个字“不拘一格”,一本正经的人是无法在皮克斯立足的,因为这样的人不适合拍电影给孩子看。 “越是超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陈教授指出,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硬件思维”。仿古一条街,建了那么多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土仿古建筑,以为是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其实是没有什么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的。人们来到这里,体会不出文化的意蕴,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来了,你的产业价值也没有了。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文化产业。 提及正在争论中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陈教授也谈了他的看法:“依我看,假如投入很大,没有产业的价值,就必须要突出它的文化价值。但是在山东济宁建这个城,建成什么样,才能突出它的文化价值?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两者之中起码要占有一个才行。但是,就目前的方案看,两者都不显著。所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很可能是一个很盲目的东西,一定要慎重。”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得好的国家当属英国。开发莎士比亚故乡——英格兰中部的斯特拉福特小镇,成为英国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政府建设了莎士比亚皇家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皇家歌剧院每年4月开始,天天上演莎士比亚剧作。还设有现代莎士比亚研究中心,修建了莎士比亚纪念塔,开发了莎士比亚母亲和女儿的旧居。从莎士比亚故居到他妻子的旧居有一条1.6公里的小路,游客可从此觅寻莎士比亚的足迹。在这个美丽的小镇里,所有商店都摆有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关的面具、羽毛笔、画具、书籍、明信片、玩具、邮票等。“其实,莎士比亚已经超越了英格兰而成为世界性的。” 谈到“如何打造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陈教授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当然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作为内容;同时,还要充分开发现代创意产品。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说的。但是我要说“越是超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说的,只有超越传统,富有创造性的又具有现代元素的东西,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文化不仅要搭台,还要唱戏” 文化产业的最大目的是盈利吗?陈教授说,文化产业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出有影响力的、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二是要盈利。 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必须要以一个为主体。在做文化产业过程中,是否存在商业短视行为?陈教授表示肯定。我国的历史遗存很多,一定要处理好文化和商业的关系。历史文化遗迹是分档次的,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当以保护为主。 谈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陈教授表示非常乐观,随着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会增多。政府要把教育跟娱乐的定位分开。政府要鼓励优秀的娱乐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各地搞文化产业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是坐在那里看守你的历史文化资源,那不是文化产业。 针对当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陈教授明确指出:“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文化不仅要搭台,还要唱戏,一定程度上还要唱主角。”北京计划到2010年打造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软实力建设吗?陈教授说:“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音乐的同时,会受到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在国内,有人把建设文化软实力等同于复兴传统文化。我认为,建设文化软实力,还是要以现代文化服人,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有现代的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