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历史竟然如此沉重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前两天,当有人把《非凡岁月》这部书放在我桌上的时候,说实话它没能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这两年读了太多“口述历史”的书,最初的那种激动已经日渐淡化。昨天,无意间拿起这本书,本来只是随手翻阅,谁知竟一时不能释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湍流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的沉重使我艰于呼吸,而作者的那份深情又使我胸怀激荡。正像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将军在序中所言:“读稿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打开了一件件尘封的往事,使那段非凡岁月中消逝的人和事再一次浮现在我们面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重温历史,既是一份怀念,更是为了获取智慧、传承精神。“西柏坡是晋察冀边区献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一份厚礼”(聂力语),值此纪念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愿意将这样一部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朋友。

      ——编者

      深夜,当我编完全书的最后一个字,窗外已是繁星满天,全城寂然。回想起此书创作编写的日日夜夜,历时三载,数十易其稿,电话打了多少已经数不清了,但清楚地记得电话那头的一片真情和回忆时的涕泪欷歔;编纂会开了多少次也记不清了,但清楚地记得那些农民作者一个电话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骑自行车赶几十里山路而来;翻了多少座山梁已经数不清了,但会清楚地记得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璨然一亮的眼神和或自豪或倔犟的神色……这些,都是活着的历史,是今天不记录,明天就可能永远记不得的珍贵文献。抚摸着中指上磨成的厚厚的老茧,平端着伸不直的右臂,内心的郁闷、沉重、激动、无奈,以及灵魂深处的震荡和冲突终于迸发了。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是一本注入了很多人心血的书。细细想来,最初创作的冲动可能是萌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

      那时,我在王母观山下的一个村庄插队。在田间地头,在山坡坳岭,在生产队牲口棚昏暗的灯光下,我听老人们讲述最多的是“鬼子”的残暴以及八路军的勇敢。有逃离惨案的目击者讲,日本鬼子用活埋、刀劈、挖心、剖腹、剜肝、对耳穿、双劈腿、点天灯,来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制造了一个个灭绝人寰的惨案,和平的村庄成了魍魉横行的世界。我的心被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初的仇恨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滚腾在我的血液中,而且一直延伸着……把血写的历史记述下来,是我最初的想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给我的家乡写出一篇全景式报告文学,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平山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使我愈加热血沸腾!我的乡亲们在国难当头时那种挺身而出、毁家纾难的壮举;那种“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气节;那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壮士断臂、前仆后继的精神,不由人不振聋发聩、惊魂荡魄。我带着敬畏的心情,第一次粗线条地把这段历史勾勒了出来。

      后来,在西柏坡工作期间,我走访了许多老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探究其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题中之义,弄清了西柏坡与平山一脉相承、水乳交融的渊源和关系,对平山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感悟和了解。在此基础上,2004年,创作出版了《感受西柏坡》一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全方位地反映平山地方革命史的创作欲望,强烈地冲击着我,使我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萌生了编写这本书的欲望和激情。

      我们选了一个很好的历史题材。一个太行山区普普通通的县,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曾在战火中战栗,每一条河流都和着鲜血流淌,每一片土地都洒下了斑斑血迹,每一个村庄都流传着不屈的故事。抗战8年,日寇在平山共制造了33起惨案,屠杀我无辜平民14,000余人,加上瘟疫肆虐和冻饿而死,抗日战争结束时全县仅存19万人。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在中国革命史上灿若星辰的名字和平山融在了一起,孕育出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他们是:聂荣臻、彭真、贺龙、罗荣桓、王震、刘澜涛、程子华、徐海东、黄克诚、刘道生、关向应、周建屏、李葆华……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及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平山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九月会议,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并于进京前夕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这么多因素集合在一起,是可以在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

      平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是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太行山老区的一个杰出代表。平山伟大的革命斗争史诗已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地域,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我们组建了一个伟大而又敬业的作者团体。本着亲历、亲闻、亲自采访的原则,这里集中了重要事件的亲历者、相关的家属子女、党史工作者、党史研究志愿者、史志工作者、国家公务员、农民、记者、教授、军人等。两年间,700多个日日夜夜,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走访老党员、老八路、老战士、惨案幸存者300余人次;行迹遍及全国的十几个城市、20多个县,以及平山县的23个乡镇、200多个村;还走访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馆、图书馆、报刊社30多家。

      我至今仍然不能忘记创作编写过程中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杜家庄的故事》和《寸心的表白》是战书同志自叙的家史。战书身居要职,工作繁忙,却对两篇文章反复推敲修改,一丝不苟,查阅参考了中共中央文献和有关野战军的作战史,对人物、时间、数字逐项进行核对。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把两篇初稿始终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修改,态度极其认真。有一次在写其叔父栗政通牺牲一文时,被烈士那种炽烈的情感、牺牲的悲壮所感动,竟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战书的二哥栗庆瑞数次带我寻访战斗遗址和先辈们打游击时隐蔽的洞穴,当我们穿行在大山陡峭处的荆棘丛中,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和浸浸的汗水,我确实被感动了。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原的是一段历史的真实。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战士将美穗子、溜美子姐妹从井陉火车站救出后,稍作停留就把她们送到了平山县中古月兵站,由小八路封奇书和奶妈陈文瑞照顾哺养,在中古月村整整生活了46天,然后由聂司令员亲笔修书,由封奇书和平山民兵担任挑夫,在崇山峻岭间跋涉了两天一夜,于井陉送还日军。喜宽兄亲自采访的封奇书和陈文瑞妈妈,是现在唯一的知情人,所以写起来亲切感人、真实生动,是一篇宝贵的研究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驱车来到平山县城,封奇书的女儿封吉平急促地从机关大门走出来,一句话也没说,递给我一个红皮的笔记本转身就走,从她匆匆离去的背影上,我感到她哭了。翻开本子一看,里面竟然全都是封奇书老人和美穗子往来的照片和有关资料。在返回的路上,我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父亲对女儿的真心寄托,是吉平的传家之宝呵……

      《血债》题材沉重,是梁陆鸿和陈静的联袂之作。陆鸿在《西柏坡传奇》中就有了采访惨案幸存者的经历,蕴藏已久的情感烈火这次集中地迸发出来。陈静是一名年轻的女记者,她诉说的采访幸存者的经历和笔下的记述,使人一听惊心一看伤心一谈铭心!惨无人道的日寇竟能将人活活烧死,将胎儿从母腹中挑出,用刀子一块块剜肉,把人生生活埋,绑在树上活活刺死,任狼狗把人一口口撕成碎片……用语言来描述这些人间暴行,使我流血的心在不停地颤抖。一个飘雪的晚上,我为《血债》写下了一组泣血的照片说明文,一边写,一边哭,一边怒吼,写完最后一个字,把手中的笔猛然折成两截,用力扔出窗外……我想,那些作恶多端的鬼子,假如他们还活着,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灵魂会受到拷责,也会在恐惧中日夜战栗。

      《铁军》五团是驻守晋察冀的另外一个“平山团”。至今当地人仍流传着一种“老五团显灵”的说法。村里的老人说,夜深人静或拂晓时,经常能听到八路军训练的呼喊声、军号声、马蹄声,如果是雷雨天,还能隐约看到从墓地里开出的队伍。我说可能是幻觉吧,老人们坚持说是真事,他们都愿意为此作证。在我到墓地谒陵时,都快清明节了,天上竟然飘飘洒洒地下起了小雪。老人们说:“这是五团的娃子们英魂未散呀,他们至今还在守卫着乡亲们的和平生活,要不怎么能有这么多年的安宁日子?”我宁愿信其有!

      韩怀智将军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领中将衔,是平山人里军衔和职务最高的。《战神》是一位现代军人对其将军父亲的记述。和父亲一样,韩东军也是一副侠义心肠,他现在军中居职,虽没在家乡生活过,但交谈中,我仍能深深地感到他对家乡的那份感情。两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话上交流,他的文章写得也极其认真,甚至总参许多同志也都参与进来,还参考了大量文献和战史。《战神》如实反映了韩怀智将军自20世纪30年代投军抗日的战斗历程。

      《永远的守望》作者李兰平走遍了全县十几个乡镇、30多个村,采访了几十位老人,把平山人民修建水库的无私奉献精神写得真真切切、感天动地。从大河边的富庶到水库边的贫困,从根据地的光荣到淹没区的尴尬,平山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和落差,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悲壮惨烈,却是更加的艰难和苦涩。老家地处淹没区的齐梅录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洪子店有一位老者誓死不肯搬迁。他说,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给八路军烈士站岗,守着我的鱼米之乡,守着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大水淹村后老人掘洞而居。在一个飘雪的季节,一个寒冷的早晨,他走了,而且是头朝着大河奔流的东方,那里有着同样变成一片泽国的西柏坡。

      《西凉山诉说》、《我的奶奶戎冠秀》、《抗击日寇第一班》、《拦道石的回忆》、《白求恩在平山的岁月》、《烟堡大轰炸》、《曙光》、《里庄记忆》、《那年·那月·那天》……这一篇篇,一页页,一段段泣血的文字,每每都会让我胸怀激荡、泪流满面,泪眼迷离中闪过漫天炮火,耳畔轰鸣中犹闻杀敌呐喊……

      我仿佛又一次触摸到惨案幸存者们身上的条条伤疤,又一次听到他们声泪俱下地控诉—
      在撰写和创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寻找每一个线索,核对每一个数字,采访每一位当事人,也都会产生一些曲折而感人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还是一个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被充实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道德日臻完善的过程……在此之前,我们未曾料及,历史竟然这样沉重!之后,我们更没有想到,写作的过程竟然也这样沉重!

      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华北烈士陵园谒拜,和烈士对话,这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与此同时,我的平山之旅也还在行进中,现已走遍了全县713个行政村中的659个。每到一处,我总要悉心地抚摩一番那些已显出破旧的烈士墓碑。在惨案遗址前默默地凭吊,听那些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每每想到牺牲在这里的八路军战士,望着他们逝去的一个个年轻生命,心中顿生无限伤情,不禁怆然泪下!追寻历史,是一种责任;回顾历史,是为了不被忘记。一次次抚摩记忆,我企望触摸更多的真实。仰望苍穹,我仿佛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呼唤!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