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读《论语》,学做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用了很大篇幅加以阐述,其中谈到这么一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华文化?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人们关注的中心,有过多种主张。一个较长时期里,批判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占着主导地位。现在十七大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给中华文化作了定位。要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精神家园。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整整30年的时间,精神家园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一直在忧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许多人谈到,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精神追求?感觉好像找不到。文革以前是有的。文革刚结束,有青年就提出: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文革”以前,年轻人有一种很明确的理想追求:个人的幸福要建立在最大多数群众幸福的基础之上。但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这个理想破灭了,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么究竟要追求什么,不清楚。所以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改革开放了,好像有了方向,一切向钱看,拼命向钱。但不久就发现,虽然有了钱,精神却是空虚的。究竟要追求什么?不清楚。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穷的只剩下钱了”。再往后又流行一个口号,叫“跟着感觉走”。再往后,青年中又流行“只要我高兴就好。”后来,十六大提出要培育民族精神。当时网上展开讨论,有人就说:中国人有什么精神?美国人的精神,日本人的精神都可以说得出来,中国人则说不出有什么精神。

       这种情况促使人们思考,上上下下都在探索。在关于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上,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术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如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作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反思和探讨;年轻人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追求,愈来愈多的人自发地走上学习、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而年轻的家长们则对社会风气不良感到忧虑,思考着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致变坏。所有这些,反映了社会的需求。而一切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读经活动一经有人倡导,就如江河之决,迅速扩展;各种学习、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如雨后春笋,形成了被人们称之为“国学热”的潮流。

       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是30年来对这个问题思考的一个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精神家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回答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懂得做人的道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立足于中华文化。而要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读《论语》做起。因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学做人的首选必读书。所以要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要求,就要提倡读《论语》,学做人,从《论语》来吸取中国传统的做人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看,“读《论语》,学做人”也是说,读《论语》的目的就是学其中做人的道理。过去流行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说,为官的可以用它来治理天下。这句话,从古代就是一件捏造出来的事。从来就没有这事。曾经有学者写文章专门讲了这个问题。《论语》思想的核心,不是讲治国,是讲做人的道理。所以读《论语》主要是学做人。

       总之,“读《论语》,学做人”有两层含意:一是学做人的首选读物是《论语》;二是读《论语》的目的是学做人。它反映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是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切入点。

       当然,学习弘扬中华文化,不能局限于读《论语》。学习中华历史、诗词文章,以及其他经典,也都重要。如何进行,应可百花齐放。特别提出读《论语》,意在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亦是不可缺的一步。

       希望能够广泛开展一个“读《论语》,学做人”的活动,个人、学校、单位都从各自的条件出发积极参与、推动;有关政府部门给与支持和指导。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