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海上名宿尽诗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丰子恺画

                               

                                                  沈尹默诗稿

                                      

                                                   吴湖帆画

                                  

                                                      江庸诗稿

       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任务的文史研究馆,重视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承,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自1953年成立至今55周年,先后聘任了1118位馆员,其中不乏耆宿硕彦、文化名人。除了有各自的专业外,许多人还兼擅诗词创作。他们运用这一文学形式写景状物、评论时事、抒发情怀,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为了搜集和保存这些诗词,进一步开展诗词创作和文史研究,上海文史馆由著名作家田遨馆员领衔,选编了119位馆员的近千首诗词作品,辑印成《翰苑吟颂》一书,作为馆庆55周年的一份献礼。

      百年来的上海诗词家

      这本书所选诗词作者中,有前清翰林、进士、举人;有著名教授、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等文化界人士。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沪上同时代的一批诗词作家。1987年成立的上海文史研究馆春潮诗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成立的上海有影响的诗社之一。一批爱好诗词的馆员举办诗会,吟诵诗词,与外界交流,极一时之盛。馆员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的诗词格律严整而又风格各异,不少人堪称诗词高手。考虑到这些诗词的文化价值和馆藏意义,我们选编中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搜集,特别是对前辈馆员们的作品。只是有的已难以寻觅,有的仅找到一两首。为了不致因搜集佚作而迁延日久,遗珠之憾是难免的。

      《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表明,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从而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兴”以振奋精神;“观”以观察世象;“群”以感化群众;“怨”以针砭时弊。诗词的这些功能、特性也鲜明地体现在本书中。以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的诗词为例。他于1952年写的《追述戊戌政变杂咏》18首以及作者自注,披露了当时的政变秘闻,非亲历亲见亲闻的当事人不能为,具有很高的文史资料价值。政变失败后作者受到“革职”处分,离京南下到上海工作。1927年作者在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曾遭绑票。由于作者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绑匪而化险为夷。作者在被囚期间写了10首诗记述这一传奇经历。胡适看到这些诗后,慨叹作者被劫至盗窟六昼夜,诗中竟“皆温柔慈祥之言,无一句怨毒之语”,曾奉和七绝一首,一时传为佳话。又如江庸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抗战时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团主席,1949年参与国共和谈,见证了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本书选编的三首《感事》,无不触及时事,有感而发。所选最后一律是1949年2月他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赴平山县西柏坡与共产党和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与作者谈到诗,因此作者在临别时抄录了数首诗赠毛主席,遂使这首诗的内容及其交流过程,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百年来的上海诗史

      文史馆的馆员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文史老人,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许多作者经历了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既有对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忧愤,又有对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深切同情。湖南籍女诗人陈家庆在“长城陷,金瓯缺”的年代,以清丽而豪放的诗词,表现南社志士“请缨”、“图强”的爱国情怀。楚云湘水,志向高远。丰子恺在抗战时曾举家避难到西南,在他的诗词中,人们可以读到他与家人,以及与同时代的文化人历经“避难”、“空袭”、“闻警报”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写照。解放后,馆员们用诗词讴歌新社会新气象,表达对党和政府的爱戴。书画家应野平76岁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用诗词表达一位老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的心声:“最喜平生第一事,老年入党愿初酬。”在十年“文革”中,我们的文史老人也在劫难逃。一些作者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特殊经历。如书画家陈佩秋“文革”中被囚于汾阳路地下室,她以“身着孤榻卧,心从众鸟飞”、“几经霜雪打,更显叶清新”等诗句,表达身处逆境仍高节迈俗的品格。吕子韬“文革”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数年,他在诗中诉说了“三间茅舍作猪伴,十里荒滩结鬼邻”的艰苦生活,以及所遭受的“莫须有”罪名,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馆员们的诗不仅有诗史的作用,而且有心灵史的意义。沈尹默用五古体写的《秋明室杂诗》,古朴清奇,直抒胸臆,多有醒世之言,且具思辨色彩。五四时代,作者亦曾提倡并写作白话诗,但这并未消解他对传统诗词的不懈追求。从本书选的一部分词作,可以看到作者对每阕都认真用韵,力求凝练隽永。学者能诗是中国学术的传统。以深厚学养为底蕴的诗词,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陈声聪(字兼与)曾被誉为海上诗坛盟主。晚年所著《兼与阁诗话》、《荷堂诗话》,继承陈石遗、狄平子、梁任公诸位前贤所著“诗话”风格,论列诗坛人物和诗风递变,颇有人文内涵。本书选取42首七绝,略加评注,以诗论诗,蔚为大观,显示作者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学术功力。富寿荪自命为“苦吟诗人”。他的诗思致缜密,又经反复推敲,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时人赞许其有“唐音”、“杜味”不是偶然的。李书堂的《中秋夜起》等三首七律,都写夜景,作者用“残卷”、“老病”、“世味”等表达沉沉思绪、淡淡哀愁。中国传统诗词重意境营造和抒情传统。文史馆员多为老年知识分子,所抒情感,既有老骥千里的恢宏气度,也有暮年晚景的苍凉感怀。因人而异,因境生情。或豪放,或婉约,或高古,或写实。都以娴熟的辞章修养真实地反映作者的生态与心态。

      百年来的上海诗意

      结合各自的专业写作诗词,是本书作者普遍采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在所著《佞宋词痕》里,为金石文字、碑帖墓志和书画作品题词,解读咏叹,兼涉考据。因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精到的专业眼光,诗书画印结合,自创词评一格。从本书选辑的《解连环》等词,读者可领略其诗词风格之一斑。另一位国画家申石伽,1940年即以巨幅竹画在上海展览和出版,轰动一时,赢得“竹王”的称号。如同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申石伽的题画诗也以其诗画相得益彰而得到读者的推崇。作者晚年大隐于市,恬淡处世,不受金钱诱惑,正如他在《戏题山水》一诗中所写:“何必换黄金,争得人憔悴”。如此境界,更使他的诗与画气息高雅。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