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汪涌豪:什么是学术前辈留下的真精神?  2009-07-29 00:00:00

当真正大师的生命不可挽回地成为过去,如何不致人往风微、音沉响绝,如何让人们隔了悠长的岁月,仍可以深情凝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觉得,脱弃外在形迹的张扬,开显其作为读书人朴素的生活态度与幽邃的精神内里,已变得非常重要。高扬其人格精神,发扬其真

叶匡政:无视传统丧葬之礼是对季羡林先生的不敬  2009-07-29 00:00:00

7 月 11 日 上午 9 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 301 医院辞世,享年 98 岁。(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张学军 摄 季羡林先生过世后,本以为围着季先生的那些喧嚣,会暂时消停一段时间,这是中国丧葬之礼的基本要求。哪知情形出乎所有人的意

金星:提倡“深阅读”  2009-07-29 00:00:00

近日,据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现在的年轻人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都喜好流行与时尚,而且不愿劳心费神,只在乎省时和省力,呈现出一种已显普遍性的浏览式“浅阅读”。 事实上,拈轻怕重,蜻蜓点水,不甚了了,阅读的堪

尤莼洁:学术本无国界 “国学”何妨开心学  2009-07-29 00:00:00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本月终于开播,该节目从预告起就引发热议,支持者称这是“以一种不枯燥的形式讲国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反对者则说,“‘国学’无涯苦作舟,怎能开心学”?“这种知识权力与商业娱乐形式结合的方式

朱汉民 周之翔:宋儒的经典诠释与言意之辨  2009-07-28 00:00:00

理学是宋朝兴起的以复兴先秦儒学为宗旨来实现思想创新的学术思潮。但是,理学家的思想创新主要并不是独立撰写自己的理论著作,而是从事经典的注释。这种通过注经来创建思想体系的方式,必然面临忠于经典文本与实现思想创新的紧张关系。故而,言意之辨便成了

方立天:斯文犹在 风范长存——缅怀任继愈先生  2009-07-28 00:00:00

任继愈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学术上的楷模。学界通常都称他为任公,我也一直以任公称他,以示对他的敬爱和尊重。他的离去给我国学术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这悲痛的日子里,追忆任公一生开拓奋斗的历程、总结

盛韵:陈尚君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  2009-07-28 00:00:00

封面陈尚君像:李媛 绘 陈尚君先生大概是当今学界最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从《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到现在参与 “二十四史” 修订,他所做的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极端枯燥的工作。然而他又绝不是板着面孔的学者,他爱听周杰伦,从

张永琪:歌星推国学别学京剧进课堂  2009-07-28 00:00:00

教育部官员王登峰日前透露,教育部正考虑把经典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让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学校方方面面。 教育部这种打算,出发点不需质疑,是想通过国学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引起社

袁良骏:何满子的打油诗  2009-07-28 00:00:00

著名杂文家何满子(孙承勋)先生不幸病逝,这是自杂文家牧惠先生几年前病故以来中国杂文界乃至整个文坛的又一惨重损失。何满老多次自嘲有“两顶桂冠”:一是“胡风分子”,二是“右派分子”。 1955 年戴第一顶, 1957 年增戴第二顶,到 1979 年落实政策,先

王大可:品味季羡林的“大家”之“大”  2009-07-28 00:00:00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刻,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大家之大,大在其超人的勤奋。先生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决不改变。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

刘小英: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2009-07-27 00:00:00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最早可以上溯至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幽闭国门的鸦片战争 ; 而国人真正具备自觉的现代意识,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变革过程,则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五四”时期,一批具有新觉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像他

陈振民:断句之误  2009-07-27 00:00:00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老子·五章》的话,在我看来,实际是被错断了句子的说法,导致了从古到今的许多误解。 河上公、王弼等人的解释,在光明日报 3 月 16 日 登王继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 月 22 日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