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尤莼洁:学术本无国界 “国学”何妨开心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本月终于开播,该节目从预告起就引发热议,支持者称这是“以一种不枯燥的形式讲国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反对者则说,“‘国学’无涯苦作舟,怎能开心学”?“这种知识权力与商业娱乐形式结合的方式很荒诞”。

     

        节目是新节目,话题却是旧话题,隔些时间就要冒个泡。这样的争论再三成为社会热点,究其缘由,背后恐怕是“国学”在当代遭遇的分裂与焦虑。

     

        “国学”一说,滥觞于清末。旧版《辞源》称:国学,一国之固有学术也。基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林林总总一网打尽。这么一个包罗万象深不可测的学问,过去非大学问家不能做,但这些年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从学术深闺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比如读经班兴起,黄口小儿又从《三字经》开始启蒙;比如《百家讲坛》热播,评书连播似的国学讲座节目深受百姓爱戴;比如,《开心学国学》更是进一步把“国学”拓展成好玩的游戏……

     

        应该说这是好事,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价值支撑点。无论是出于对经史子集的倾慕,还是对心灵归宿的渴求,“国学”热都表明人们对本国历史与经典的热爱和重视,也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在当代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国学”愈是受到大众媒体的热捧,关于其“低俗化”、“娱乐化”的质疑就愈多。有识之士忧虑,电视节目中类似“李清照也有婚外恋”这样的解读,牵强附会、庸俗难忍;各地名目繁多的“国学班”则与商业合谋,让圣人之学沾染上了铜臭;至于《开心学国学》这个节目,基本上没有超出中学语文和历史知识,太过浅薄和碎片化……

     

    大概没有人会反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但普及的副作用却令人始料未及。于是,“国学”该居于书斋还是闯荡江湖,是继续喧嚣还是回归寂寞,是开心学还是苦作舟,对今天的“国学”而言似乎变成了两难的选择。其实,如果视野宽一点,就会发现“国学”的此种困境并不独特,西方的经典哲学、文学和美学都遭遇过:从20世纪开始,大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也被指责为再难提供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深度而永恒的“体验”。古典主义的韵味悠长、意境幽远和个性独特,在走进当代之后,日益被解构成短暂性、平面化和时尚化。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说:“人们草草地阅读,追求简短的东西,但不是那种能引起反思的东西,而是那种快速告诉人们消息而又马上被遗忘的东西。”

     

        这是知识走下神坛的代价。著名的“学术超女”于丹说:“如果我们不做通俗的讲解,如果我们不站在今天的生活坐标去还原古典,难道我们要普通大众去捧着论语原来的读本去阅读吗?”此言不虚,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学术的标准也在多元化,不能说处庙堂之上就是真学问,接近社会大众就是假学问或没学问。走向社会大众,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还需要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另外一功,需要公共性与知识性的平衡与结合。尤其是,如果考虑到中国60%的电视观众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大众传播中强调“国学”的原汁原味显然更是不现实的。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他一定不会料到“国学”今天的大热,只是“国学”也不再是先生当年所授之学,而是日益分裂成硬币的两面:寂寥书斋中的“国学”厚重而又艰深,是钱钟书先生所谓“二三素心人”的专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担;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国学”,又的确需要简单通俗、寓教于乐,让观众开心。这两面看似撕裂,但并存不悖。为什么不把书斋的归于书斋,大众的归于大众?让“国学”在两者交融与互补中继续向前。考虑到这些,对《开心学国学》这样的节目,不妨指责少一些,包容多一些。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