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蔡琰《悲愤诗》——“文姬别子”缘由的再商榷  1970-01-01 08:00:00

一、前言 众所周知,“班昭(曹大家)(?)、蔡琰(文姬)(?)、李清照(易安居士)(1084–1155?)”三者均为中国历史上才华富艳冠绝一时的独特女子。三人俱因特殊的生命实践与时势主客观条件的造就,融冶焠炼其不足为外人道却哀乐入心的深刻体验。而其

新辨红楼背景在乾隆年间  1970-01-01 08:00:00

引 言:去年以来出现了一股否定《红楼梦》的作者是乾隆时代的曹雪芹的思潮,舆论界、读书界出现了主张是明末清初的洪升、张岱以及曹頫等奇异说法,并且出版了好几部厚书,如陈林先生、土默热红学等,影响波及港台学界。且其红楼梦写作在明末的学说,又由出版

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1970-01-01 08:00:00

摘 要 :对石碣排名的认识,概而言之,有宋江、吴用捣鬼说,有根据某些“标准”、“原则”搞定说。其实,该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三)  1970-01-01 08:00:00

五、《陶徵士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 本文不擬全面述及顏《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重點是討論其中可能被忽視的新信息、陌生信息。 1.躬耕編織、堅苦卓絕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 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四)  1970-01-01 08:00:00

注釋 [1]《宋本陶淵明詩》,附錄,《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四》,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宋紹熙曾集刻本《陶淵明詩》《陶淵明雜文》,1928年;《續古逸叢書》集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縮印,2001年,第117-119頁。 [2]參閱鄧小軍:《陶淵明在晉宋之際的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五)  1970-01-01 08:00:00

[66]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淵明卒於元嘉四年十一月》條已指出:“朱熹《通鑒綱目》於是年十一月記‘晉徵士陶潛卒’。朱自清先生《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錄《綱目》所記而云未知何據。按,《建康實錄》卷一二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豫

经史才之薮泽也——黄宗羲的经学思想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黄宗羲宗承王阳明,曾师从刘蕺山,但在很多方面他超出了师承的范围,其经学思想就是一例。黄宗羲在主持甬上讲经会、讲授蕺山之学的过程中,阐发了自己的经学思想。其中,有很多见解属创见性的观点,诸如把经书客体化、对象化,作为整体来研读,否

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1970-01-01 08:00:00

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 马 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以张横

浅论礼法传统的社会历史根基——中国古代社会的二元政治格局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 本文对中国古代社会综合治理结构和礼法二元法律传统进行剖析,进而论述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基,即中国古代社会二元政治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引发对法律的本质和内涵的中国和历史维度的思考。 关键词 : 礼

中西歧异:再审终极问题  1970-01-01 08:00:00

一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了些什么,他说:终极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解决”是人类理智的最终胜利。那时候的霍金热情洋溢,陶醉在奥秘的掌握里。很多年过去了,与霍金一同兴奋的人们却得到这样的消息,他放弃对终极理论的寻求。“我们不是能从宇宙之外观察

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在经典之中,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变化,首先表现在对于经典的重新阐释之中。王弼的玄学,并不是通过自创得以建立的,而是经过对于经典的阐释得以建成。在这种阐释过程中,化入了他卓著的思想智慧。王弼善于寻找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1970-01-01 08:00:0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公元 1883-----1969 年)曾提出过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 ------ 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
53635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