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传统文化“热”由何来?  2007-04-09 00:00:00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

吴祚来:泛阅读时代与我们的阅读向往  2007-04-09 00:00:00

不面向社会自然,而只面向书本与考试,我们的教育考试与阅读都在一个没有创新的模式里惯性地运行,无人质疑,无人改变。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文化视野与实践能力。 十年之前,我去一个青年学者家,他刚刚装修完成的家里居然没有书架。

奥运礼服之争中的文化焦虑  2007-04-09 00:00:00

近日,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深衣”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该倡议书上签名的百余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数十位教授、博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2007-04-09 00:00:00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

王国维为何自杀  2007-04-09 00:00:00

王国维故居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

何以有百家,何以能争鸣?  2007-04-09 00:00:00

所谓天下,就是指中国。从客观事实看,这句话谬以千里;从中国人的主观见识看,又确乎如此。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人是把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当作天下的。在秦始皇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长期征战,在人们心目中,类似于今天的世界大战,是国家间的

老朽的汉学 年轻的汉学  2007-04-09 00:00:00

汉学这个词,成为一群以汉学的名义聚集在会议圆桌旁的学者之间最大的争议。 3 月底,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办的“世界汉学大会”上,不少学者抱怨自己走错了地方。这种局面和人大校长纪宝成在开幕式上所说的“汉学归根结底是‘和’的学问”恰成对照。 而

鲁迅杂文研究的“春天”  2007-04-09 00:00:00

我在北国的隆冬时节里,收到了沈金耀先生寄来的新著《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细读之后,借用鲁迅散文诗《雪》中的一句话,总的感觉是它带给了我鲁迅杂文研究“春天的消息”。 书中构建了一个关于鲁迅杂文研究的创新体系。论著在对以往的研究作了较为客观的评述

冯其庸:红学大师的书画经  2007-04-09 00:00:00

很难在冯其庸这三个字前面冠上一个恰当的称谓来描绘他,尽管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红学家,但是当我们真正地走近他、了解他,却发现他更像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摄影家、戏曲评论家。60多岁以后,这位老人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一位高龄的探险

辜鸿铭用国学改变西方偏见 捍卫中国尊严  2007-04-09 00:00:00

1842 年,腐败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伴随着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原本十分强大的中国形象也轰然破灭。在西方人眼中,昔日的天朝上国成了落后和野蛮的国度。在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的那个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国文人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

西夏文献:解读的理想和理想的解读  2007-04-09 00:00:00

1920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支那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率先使用了“西夏学”这个术语,从而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作为国际东方学的分支,西夏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重现近千年前西夏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且还在于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诸民族文化的互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陈寅恪  2007-04-09 00:00:00

陈寅恪(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1969年),江西修水人,修水县旧名义宁州,或称义宁先生。幼时在家塾读书,对《说文》及高邮王氏父子之学,极用苦功,并习日文。长入家办学堂,“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十三岁,随兄师曾(衡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