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吴祚来:泛阅读时代与我们的阅读向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不面向社会自然,而只面向书本与考试,我们的教育考试与阅读都在一个没有创新的模式里惯性地运行,无人质疑,无人改变。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文化视野与实践能力。
        
      十年之前,我去一个青年学者家,他刚刚装修完成的家里居然没有书架。见我愕然,他就解释道,书都打捆放阳台上了,反正没时间看书,也就不设书架了。后来这位朋友下海经商去了,他说,他对读书写书有些厌倦了。
      
      五年之前大学同学聚会,一位步入商圈并已有成就的同学说,过去学历史学的是皮毛,现在他一有时间,读的还是历史书,读书让自己觉得心里充实,而且自由地阅读让人快乐。
      
      前不久见到一位书商朋友,已有数千万元资产,他望着自己公司里满架的经典图书说,等我不想经商的时候,我就将中外名著经典全部阅读一遍,静心读书才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今年两会时,有政协代表提交议案,希望设立国家阅读日。这一提案却遭到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余先生在自己的博客里说,已经有世界阅读日了,再设立国家阅读日没有必要,而且网络时代的阅读使许多人沉迷其中,是在浪费生命,公众更应该多游历、实践、创造。无论是阅读方面还是在游历方面,余秋雨先生都远在一般学者之上,他对目前阅读情况的近乎偏激的评论令人深思,这样一个几乎终生阅读的学者,为什么如此看轻阅读?
      
      汉以后儒家被定为国学之后,知识分子就以释四书五经为自己的学问之道,学论语问孔圣,不亦乐乎二千年,特别是科举考试,读书人不仅要阅读儒家经典,更要对诗云子曰背诵如流,学习是单面的、静态的、无实践性无科学观,导致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与实践理性的严重缺失。这种学习模式通过高考得以传承,实用性与功利性阅读严重伤害了人们对阅读的感情,一旦不需要考试或应对性的论文写作时,人们就会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浏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阅读浏览浪费生命。
      
      阅读过程没有师生交流与辩论,学习过程缺少游学与实践,不面向社会自然,而只面向书本与考试,我们的教育考试与阅读都在一个没有创新的模式里惯性地运行,无人质疑,无人改变。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文化视野与实践能力。
      
      既然有一个世界阅读日,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世界性的读书日,让专家学者们走出书斋,向人们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方式,开列优秀书目,品评优秀作品,也可以介绍优秀网站、优秀博客,让不同的群体接受不同的专家指导,让不同年龄的人享受不同的阅读需要。孩子们要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获得成长的知识;年轻人要通过阅读掌握实用技能;老年人则通过阅读检视过去,或通过自由的阅读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不提倡过分阅读,但无论如何,阅读都会使人有所获益。
      
      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影像的、网络的、图文的与文字的信息无所不在。城市里的人们在逃避信息、选择信息,也在浏览信息,许多的信息并不是人们真正的需要,每个人的心灵总在深深的地方期待着一种属于自己的阅读,使自己精神与文化获得提升的经典或杰出作品,才是人们愿意付出生命时间的东西。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