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奥运礼服之争中的文化焦虑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近日,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深衣”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该倡议书上签名的百余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数十位教授、博士,也有来自民间机构的文化人士。(《新闻晨报》4月5日)

      从前段时间争论不休的唐装、汉服等服饰哪个应成为奥运礼服,到如今百余人联名上书要将“深衣”作为奥运礼报,再到新闻出炉后各大网站上一边倒的支持声,在如此热闹的纷争中,却缺少了当事人——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声音。在一边倒的公众选择中,没有考虑到运动员们对于唐装或汉服“深衣”究竟持何种看法。如果让运动员进行选择,他们中有多少人会选择穿着极为复杂的汉服?

      笔者可以理解那些借汉服说事者急不可耐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他们希望借展示汉服让中国在奥运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美好愿望,但他们或许忘记了,真正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展示中国形象的,不是教授专家博士硕士们,而是那些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们。

      热闹非凡的奥运礼服之争,其实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一些人对我们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传承、历史积淀缺乏信心。当每个人都在拿一袭汉服说事儿,企图以此来寄寓自己的文化理想、塑造自己的文化图腾,而丝毫不考虑当事人的真正感受时,将这种倾向称为“文化暴力”恐怕也并不为过。

      我是支持复兴国学、复兴华夏文化的,但反观百余人联名上书一事,恐怕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处于文化沙漠之中的旅行者,把汉服“深衣”当成了最后一滴拯救生命的水,并试图把这样一滴水放大成中国文化不断喷涌而出的甘泉,这样的文化心态很难说是健康的。

      复兴中国文化,方式本来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开国学讲堂,可以办百家讲坛,可以著书立作。但归根结底,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待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更有待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飞跃。一味地文化焦虑,只能反映对自身文化的极度不自信。奥运礼服之争,其实是不该被寄托如此沉重的内涵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