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清初宁古塔流人的精神世界  2009-07-14 00:00:00

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宁安)是清初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宁古塔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在清初遣戍制度之下,那些因反抗清朝统治、或触犯刑律、或因其他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而被遣戍到这一地区,以备屯种、筑城、置驿的人(包括犯人及其亲属)。这些流人中

汉宣帝之母:赵女“入后宫,遍诸侯”的一个实例  2009-07-14 00:00:00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曾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赵地民俗进行概括:“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东北地域文化三题  2009-07-14 00:00:00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历史研究领域的拓宽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专业研究者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在这一大背景下,东北文化或称关东文化研究,发表不少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这里,拟就当前东北地域文

“热在三伏” 伏天背后的民俗风情  2009-07-14 00:00:00

7 月 14 日是今年的入伏日。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入伏日,“头伏”长 10 天; 7 月 24 日入“中伏”,二伏有 20 天; 8 月 13 日入“末伏”,三伏有 10 天,整个“三伏天”达 40 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

告别大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孤独的孩子  2009-07-13 00:00:00

从钱钟书、巴金、王元化,到今天的季羡林和任继愈,在泪光中回望巨星陨落,伟大而智慧的身影纷纷淡出这个三维世界,于是,中国告别了一个大师的时代! 什么是大师? 大师,不仅站上了学识的金字塔顶,更站上了人格的珠穆朗玛峰。感动我们的大师是努力“下蛋

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  2009-07-13 00:00:00

季羡林先生的辞世,在社会公众中掀起一股悼念的热潮。有学者不无遗憾地说,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季先生的成就。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 既然不了解,悼念之情从何而来?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自不待言。他留学德国回来时,年方 36 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任继愈逝世:后继还有这样的大师吗?  2009-07-13 00:00:00

引言 “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季羡林 “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任继愈 任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009-07-13 00:00:00

前不久央视 2 套《开心辞典》启动了暑期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以选秀的方式遴选国学爱好者,吸引了逾万名国学爱好者积极报名参与。《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通过这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实现“旨在普及国学基础文化”,让国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目

蜀道有多难?登高有多高?——李杜名作小考  2009-07-13 00:00:00

最近主持“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唐代文学专题”讲座。备课期间,注意到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两首名作的一些问题,颇有趣味,分享如下。 A、“蜀道有多难?”─标准答案,当然是“难于上青天”,这是作品开宗明义的立论,如此答题,万无一失。如果再

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  2009-07-13 00:00:00

王永兴先生指出,陈寅恪先生“‘求真实、供鉴戒’之史学思想,其根柢亦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吸收外来之学,要有自由之思想;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应有独立精神。可见‘吸收’与‘不忘’两方面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体现”。此为先生论述陈寅恪先

“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语录  2009-07-13 00:00:00

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 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 7 月 11 日上午 9 时 在北京 301 医院辞世,享年 98 岁。季羡林的经典语录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等等许多人耳熟能详,本网第一时间整理大师的经典语录

季羡林: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2009-07-13 00:00:00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 ( 没有
3854611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