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章门“五王”轶事(上)  2007-02-02 00:00:00

章太炎先生曾把他的五位得意弟子戏封为“五王”。他们是天王黄侃(季刚, 1886 ~ 1935 )、东王汪东(旭初, 1890 ~ 1963 )、西王朱希祖(逖先, 1879 ~ 1944 )、南王钱玄同(中季, 1887 ~ 1939 )、北王吴承仕(检斋, 1884 ~ 1939 )。这五人在他

风趣幽默的“十字令”  2007-02-02 00:00:00

“十字令”是我们中国诗歌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按从“一”到“十”数字开头的顺序来排列成一种十句小令。其内容严肃、形式工整、语言通俗易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完整而生动,风趣幽默,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有一首“十字令”是这样赞颂清

雅与俗:为千秋计 为眼前计  2007-02-02 00:00:00

雅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西方无此概念。 何为雅?何为俗?简而言之,所作所为,一切皆符合道义,即为雅。逆道而为,即为俗。 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人生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人类社会才会和谐

真实与幻影——朱自清的1948年  2007-02-02 00:00:00

1948 年是朱自清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对于一个学者、作家,这意味着思考和创作的终结,对于曾经从其思想文化遗产里受益的人,意味着深长的思念和不尽的感戴。但朱自清 1948 年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因这一年里他的某些言论、文字和行动,他被塑造为接受人民呼

“惜其伟材,只到黄绶”  2007-02-01 00:00:00

《世说新语》记谢太傅与王右军语“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大约是由于早年对龚自珍的“少年哀乐过于人”过于偏爱,所以在很长一段岁月中对此所谓“中年哀乐”一直不甚了了。但人到中年日到午以后,再以充满血丝和疲倦的中年之眼重读旧日诗书

细说水浒(二十):罪不当诛的王伦  2007-02-01 00:00:00

“这梁山便是你的?”这是林冲怒斥王伦时的一句话。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伦所犯的错误:即是他把梁山当成了自己的私产,惟恐有失。深怕别人占了他的第一把交椅。故此,他在心理上、品性上那嫉贤妒能的特点就油然而生,行动上他就实行了“关门主义”的政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五十三)  2007-02-01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五十三】——赵武灵王的悲剧 (前 295 年)赵主父封其长子章於代,号曰安阳君。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帝观之,见其长子傫(音“磊”,颓丧的样子)然也,反北面为臣,诎(同“屈”)於其弟,心怜之,於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於代。计未决

古代典籍传播三“热” 辩证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2007-02-01 00:00:00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资源。信息化的图像传播手段、产业化的商业传播目的,改变着古代典籍传统的传播样态。古代典籍凭借现代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应该

中国式皇权令西方国王望尘莫及  2007-02-01 00:00:00

中国式的皇权大到什么程度呢?简而言之,大于人的想象力。 据说,唯一可以令中国皇帝俯首的是上天,然而上天是虚幻的,所以中国皇帝的权力实际上没有任何限制和禁忌。整个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私产,万众都是他的奴仆。正如黑格尔所说,这是一种“普遍奴隶制,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下)  2007-02-01 00:00:00

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礼,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维系人类群体的外在规范,是构建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上)  2007-02-01 00:00:00

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 / 出土的 [1] )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

严嵩、徐阶比较研究  2007-02-01 00:00:00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在传统的史书中,这些人物大致被分成好坏两类:皇帝被分成英主与昏君,大臣被分成忠良与奸邪。这种对待历史人物的“二分法”,很难全面、公正评价历史人物。事实上,在多数场合下,历史人物好坏、忠奸之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