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如何看待易“象”  1970-01-01 08:00:00

——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 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 “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泽之“

《管子》与《连山易》  1970-01-01 08:00:00

《管子》是由管冲学派相继编撰、陆续完成的一部御民治国的经略全书,是齐文化的代表作。它的成书经历了自春秋桓、管霸业至战国末年约四百多年的时间。此期,也正是《易经》被广泛地运用并逐渐发挥为《易传》的时代乙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源头的《易经》对《管子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本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6处卦爻辞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之“惕”应训为止息;“用九”、“用六”之“用”本字为“通”,应训为全、皆;《坤》卦卦辞应“东北丧朋”在先,“西南得朋”在后,其次序与“先迷后得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1970-01-01 08:00:00

摘要: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1970-01-01 08:00:00

摘要 :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有关,受着明清之际反对虚理,崇尚务实思潮的影响。从

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

《焦氏易林》之管见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焦氏易林》的诸子倾向、时代根据及风格。认为作者基本倾向是儒家,兼采道家。作者的儒家思想有进取性,反映了汉代上升时期社会需要创新敢于创新的境界。作者官微职卑,直接接触平民,大量记载平民生活,表达了对平民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

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

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朱震易学纳甲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京房、虞翻以纳甲注《易》的方法,而且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纳甲为《周易》所固有。他以八卦纳甲数理解释天地五十五之数,这在易学史上是一种独创。他试图将月体纳甲与先天八卦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他作为象

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  1970-01-01 08:00:00

摘要: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1970-01-01 08:00:00

摘要: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

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张浚把《易》作为载道之书,重视对义理的阐发,同时把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其易学的特点。张浚的易学影响到其子张栻和朱熹这两位著名理学家,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张浚;易学;理学 ZHANG Jun′s thought by the
1171399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