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主词:《周易》;古史观;20世纪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20世纪《周易》研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形成了易学第五大派别:古史学派。

    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得益于《易传》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易传》将《周易》的著述背景确定在殷周之际。《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这里所说的“中古”是指商周之际,“当文王与纣之事”指的是殷纣王拘文王于羑里之事。《系辞》认为《周易》中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卦爻辞中多有危惧之辞,这应该与周文王被幽囚的困窘经历有关。《系辞》运用“其”、“耶”这些犹疑猜测之辞,还不敢说《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把这一层意思给挑明了:“西伯盖即位五十四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既然《周易》作者是周文王,那么它的著述时代就是在殷周之际,这启示后人从《周易》中寻找殷周之际历史的踪迹。二是《序卦》从前后因果角度解释《周易》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其中包含着作为历史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时间观念。《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所说的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的产生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在关系上因果相承,在发展趋势上则呈进化倾向。《序卦》讲各卦之间因果顺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因关系,例如有了代表天地的《乾》、《坤》两卦才有万物,有万物才有代表物之始生的《屯》卦。另一种是相反关系,例如《泰》卦象征亨通,但事物亨通到极点就要向对立面转化,所以《泰》卦之后是象征闭塞不通的《否》卦。《易传》虽然指出了《周易》的著述背景以及各卦之间的因果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从从《易传》就已经开始了古史研究,因为《易传》阐释的重点不在史而在义理,它所强调的是圣人演《易》的博大精深,这与战国秦汉之际儒家神化五经的学术大趋势是彼此一致的。《易传》中的这些文字启示后人以史证《易》或在《周易》中寻找历史故事。例如宋代杨万里《诚斋易传》、清代包世臣《周易人事疏证》、查彬《湘芗漫录》、易顺豫《易释》等都是走的以史证《易》的路子。清代学者章学诚甚至大胆地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观点。

    本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对西汉以前的古史进行考辨,《周易》这部古籍也在他们辨伪的视野之内。他们考辨的重点是要推倒汉以后形成的伏羲画卦、神农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十翼的易学系统,认为必须把古书的本身问题弄明白,然后才能把它作为信史材料,这是研究古史的初学工作。顾颉刚指出《周易》中存在一些历史故事,诸如《大壮》《旅》卦中的王亥丧牛羊于易是指殷先祖王亥在有易被杀之事,《既济》《未济》卦中的“高宗伐鬼方”是记述殷高宗讨伐西北少数民族,《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帝乙嫁妹给周文王,《明夷》卦中的“箕子之明夷”是指箕子佯狂、为奴之事,“箕子之明夷”译成白话,就是箕子的晦气,《晋》卦中的“康侯用锡马蕃蔗”是指卫康叔善于畜牧等等。顾颉刚根据这些历史故事而推定《易经》不是周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作者为掌管卜筮的巫史之流。顾颉刚感到遗憾的是《易经》中没有尧舜禅让、汤武革命、封禅、观象制器的故事。[1]余永梁从风俗制度和史事两个方面研究《周易》,他认为《屯》、《睽》卦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掠婚风俗,《逐》、《损》卦记述了古代臣妾奴
隶制度,《损》、《益》卦中“或益之十朋之龟”反映东周以前的货币制度。此外在卦爻辞中还可以找到周代郊祀礼、丧礼、聘礼、朝礼、宾礼以及宗法制的礼俗。关于《周易》中的史事,余永梁指出《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指商王嫁女给周文王,《随》、《升》卦中的“亨于西山”是指周文王在岐山宴亨,《震》卦“震惊百里”记文王开国情形,《既济》卦中的“西邻”是指西周,“东邻”则指殷朝,以上均为卜官记文王之事。其它如《师》卦中的“大君”疑指周公,《蛊》卦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疑指伯夷叔齐之事,《屯》卦“利建侯”系指周初封建诸侯。卦爻辞所记史事皆在周初,最晚是《晋》卦中的康侯,因此卦爻辞应该作于西周成王之时。[2]这些研究还不能说是典型的《周易》古史研究,但它们发掘了《周易》中的一些历史故事,给《系辞》关于《周易》“当文王与纣之事”提供了,佐证,使《周易》和商周历史的关系更加贴近了。 

    将《周易》视为一部古史,始于本世纪20年代的沈竹礽和章太炎。沈竹礽《周易余说》根据《系辞》而对《履》、《家人》、《睽》三卦作了解释。他认为《履》卦中的“虎”是指殷纣王,“人”是周文王自称。初九“素履往无咎”似指微子;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似指大隐士伯夷;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似指文王之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要推翻殷纣王是很容易的事,但周文王却有意装成眇之能视、跛之能履的体残
者姿态,被殷纣王拘囚在羡里,就像即将被老虎吃掉一样,这是周文王忠心臣服于殷、希望殷纣王改过向善的盛德的体现,至于诉诸武力赶走殷纣王,是周文王不愿干的事;九四“履虎尾,朔朔,终吉”似指箕子;九五“央履,贞厉”似指比干谏殷纣王而被杀;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似指周文王从羡里脱险而归岐山。沈竹扔认为《家人》一卦似指周室,周文王被囚于羡里,文王臣属齐心协力积极营救,因此能够脱文王于困厄之中。与《家人》相对应的是《睽》卦,该卦似指殷纣王之事,殷纣王一味取悦妲己,惟妇言是听。初九爻似指殷纣王
性格乖戾,所以称为“恶人”;九二爻似指妲己入宫之初;六三爻似指殷纣王缺乏人君应有的风度;九四爻孤立无援,似指殷纣王,其中的“元夫”似指周文王;六五爻似指殷纣王荒淫无道;上九爻似指殷纣王所作所为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3]沈竹礽将殷周之际文王被拘羑里,比干剖心、箕子佯狂、伯夷归隐以及殷纣王嬖爱妲己这些历史故事一一落实到《履》、《家人》、《睽》卦爻辞之中,但沈氏不能坚定他的看法,多用“似指”疑词以表揣度。他所解释的仅限于三卦,尚有六十一卦无解,这表明他的《周易》古史研究只是片断性的感想,尚
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有,他对卦象以及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未作解释。尽管如此,沈竹扔的《周易》研究仍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为他所遵循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思路,开始将《周易》看作一部古史。

    193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无锡师范学校发表了《历史之重要》的专题讲演,讲演辞刊发在《制言》第五十五期上,其中一段讲到《周易》中的古史:
        

        至于《周易》,人皆谓是研究哲理之书,似与历史无关,不知《周易》实历史之结晶,今所称“社会学”是也。乾坤代表天地,《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故《乾》、《坤》之后,继之以《屯》。屯者,草昧之时也。即鹿无虞,渔猎之征也。匪寇婚媾,掠夺婚姻之征也。进而至《蒙》,如人之童蒙,渐有开明之象矣。其时取女,盖已有聘礼,故曰见金夫不有躬,此谓财货之胜于掠夺也。继之以《需》,则自游牧而进于.耕种,于是有饮食燕乐之事。饮食必有讼,故继之以《讼》。以今语译之,所谓面包问题,生存竞争也。于是知团结之道,故继之以《师》。各立朋党,互相保卫,故继之以《比》。然兵役既兴,势必不能人人耕种,不得不小有积蓄。至于《小畜》,则政府之滥觞也。然后众人归往强有力者,以为团体之主,故曰武人为于大君,履帝位而不疚。至于《履》,社会之进化,已及君主专制之时矣。《泰》者,上为阴,下为阳,上下交通,故为《泰》。《否》者,上为阳,下为阴,上下乖违,故为《否》。盖帝王而顺从民意,上下如水乳之交融,所谓《泰》也。帝王而拂逆民意,上下如冰炭之不容,所谓《否》也。民为邦本之说,自古而知之矣。自《屯》至《否》,社会变迁之情状,亦已了然。故曰:《周易》者,历史之结晶也。[4]


    章氏吸收了《序卦》的相因、相反之说,并采用了从西方传人的进化论思想和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理论,将《周易》看作是一部从草昧时代到民本意识形成时期的社会进化发展史。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士,史学是他从事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他将资产阶级进化论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进化史观。因此他将《周易》看成是社会进化史,是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总体认识彼此一致的,其目的是要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但他仅说到《否》卦为止,还有《否》卦以下五十二卦无解。可惜的是章太炎虽然提出了《周易》为社会史的观点,但后来他并未就上述观点形成专著,所以他
的《周易》研究只是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至于如何从卦象、卦爻辞以及彖辞、象辞等逐字逐句地予以疏解,这些工作章氏都没有做。还有,《周易》既然是一部社会史,那么为什么不用《尚书》、《春秋》的记事形式,而采用卦象、卦爻辞来述史,这些问题章氏都未作说明。据胡朴安《周易古史观·自序二》说,1931年章太炎为《周易易解》作序,自称遍治群经而独不敢言《易》。胡氏又引马夷初之说,章太炎以社会进化史说《易》,实受宋平子的影响。结合这些材料来看,章氏的《周易》古史研究虽然在规模上比沈竹礽有所扩大,而且对《周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史的总认识,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说仍是残缺的。

    两千多年来第一个提出系统的《周易》古史观的是胡朴安。1942年4月胡朴安著成《周易古史观》一书,该书是他在患脑溢血之后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胡氏是以超人的毅力、卓绝的意志去从事《周易》古史研究的。因此《周易古史观》这本书除了在学术上卓有建树之外,其中还凝聚着一个学者献身学术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书之后胡氏自费刊行了200部。1986年该书由胡氏弟子包敬第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重印。《周易古史观》是胡朴安一生的最得意之作,该书深受《序卦》的影响,每说一卦,必在篇首冠以《序卦》论述该卦的文字,本《序卦》之说而加以发挥,从古史的全新角度逐卦解说《周易》。他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王时代之史。胡氏在《自序》中说:“六十四卦之记事,衔接而下,毫无前后凌乱之处。”例如,《乾》、《坤》两卦代表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屯》卦讲草昧时代建立酋长之事,《蒙》卦是酋长领导民众而给以教诲之事,《需》卦是教导民众耕种之事,《讼》卦是民众争夺饮食而讼之事,《比》卦是开国之初建万国亲诸侯之事,《小畜》卦是建国以后会猎之事,《履》卦是以履虎决定履帝位之事,《泰》卦是履帝位之后巡狩朝觐之事,《否》卦是天子失德、诸侯不朝之事等等。在一卦之内,胡氏也力求将每一爻讲妥贴。如《屯》卦初爻言建侯,二爻言酋长率民众田猎、男女相交合;三爻言田猎时逐兽;四爻讲田猎之后男女互相求婚;五爻言酋长囤积所获之禽兽;上爻言酋长施泽未遍,民众互相争斗。其逐卦逐爻串讲大抵如此。胡朴安对自己呕心沥血构建的《周易》古史体系极为自信,他在该书《自序二》中说:“朴安于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除《乾》、《坤》为绪论,《既济》《未济》为余论外,皆是历史纪事之文,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并非模糊影响之言,亦无牵强附会之语。”胡氏精通古文字学,因此他在说《易》过程中注意文字训诂,往往通过训释文字的初义而考见上古社会的文化习俗,将《周易》古史研究建立在文字训诂之上。不过胡氏的《周易》古史研究并非完全圆满,他全部抛开了卦象,未能就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画卦象是未有文字以前的符号,其价值与文字相同,《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上代表1471种事物的符号,卦象就是文字的假借,由卦爻而发展到文字产生,文字代替了卦爻之后,就可以撇开卦爻不问。他的理由是,“《周易》是有文字以后之记载,其用卦为符号者,犹今日卷册之标记,无他义也。其所以用卦者,或古时有用卦为符号之记载,取以为据,特不可考耳。”卦象究竟是“卷册之标记”还是“符号之记载”?胡氏对此也把不准,卦象确实是太古老而难以考证。但学术研究价值的高低恰恰取决于解决问题难度的大小,因为不可考就撇开不谈,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此外,胡氏的《周易》古史体系同样没有回答为什么《周易》以卦象、卦爻辞记史的问题。

    从胡朴安到80年代之前,《周易》古史研究陷于沉寂。但进人八九十年代后,随着“《周易》热”的出现,《周易》古史研究再度辉煌,产生了几个《周易》古史体系。

    首先是李镜池《周易通义》问世,该书由曹础基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李镜池认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书,许多筮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是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史料。《周易》反映了周民族从太王迁于岐山,中经周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室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遗风,多方面地展现了西周社会的生产、阶级斗争、思想和风俗情形。李镜池本来是古史辨学派阵营中的人物,他将《周易》视为一部从太王迁岐到平王东迁之前的西周社会史,这较之于顾颉刚、余永梁等人从《周易》中寻找一鳞半爪的历史故事的做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他在具体解说六十四卦的时候,未能将《周易》周史说落实到各卦爻之上,读者从该书中很难具体了解到哪一卦讲武王伐纣、哪一卦讲周公东征,大体上是泛论,较之于胡朴安“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显然让读者有未惬于心之感。

    80年代第二个《周易》古史体系的创立者是杭州大学历史系黎子耀,他的专著《周易秘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黎子耀认为阴阳五行思想是《易经》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讲日月运行规律,而《乾》、《坤》两卦分别象征日月的运行规律。在六十四卦中有三十二卦属于《乾》卦系统,另三十二卦属于《坤》卦系统。他由遇卦、之卦而求其会通,遇卦是“简易”,“之卦”是“变易”,两者结合便是“不易”。他引用崔氏《易林》证经,收录其诗四百余首。黎子耀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不朽著作,为了
掩饰真实内容,不得不采用谜语、隐语、象征方法。他根据卦象的正、反、奇、偶,将《易经》的内容分为“万物的生成”、“四季的变化”、“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家”、“历史”、“婚姻与家人”、“经济生活”、“养生与仿生”、“道德教育”、“人生哲学”十个单元,将《周易》视作一部反映自宇宙生成至殷周时代广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可见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系统,是广义的社会史与狭义的历史的结合。该书第五章“历史”即是狭义上
的,作者认为《需》、《晋》、《讼》、《明夷》四卦记述了商朝灭亡史:需”记述奴婢为生存需求而斗争,“讼”意为斗争,“晋”记述周人进军、商纣因戍卒倒戈而灭亡的历史,“明夷’’记述商朝亡国。《革》、《鼎》、《屯》、《蒙》为西周建国史,“革”指周人革命,“鼎”记周初定鼎,“屯’’载
周封建诸侯,“蒙”记平定奴婢叛乱。黎子耀还认为《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杂卦》是一篇奴隶起义赋。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体系确有个人的心得,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内明显含有“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内容,明显地打上了文革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印记。

    香港学者谢宝笙在香港出版了《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追寻易经作者是谁》、《周易精神真相大白》、《易经之谜打开了》系列易学论著,其中《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一书,由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简体字本。谢宝笙认为《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生经历阐明易道:波浪起伏原理、事物发展的因果性以及世界是变易的。作者从马王堆出土文物、周原甲骨文、金文、《诗经》和《尚书》中搜集资料,将武王伐纣事件与《易经》相结合,证实上经三十卦是周克殷的历史,下经三十四卦是作者的自传。他认为《易经》作者是周朝开国·
功臣南宫括,《周易》的写作时间是在周克殷后二年,写作目的是在周武王病重、群臣恐惧的特定背景下,以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和毕生的工作经验告诫下一代官员,以保证新建立的周朝得以延续。作者认为《周易》上经中的《临》卦是了解全书的关键,“临”意为来临,是指周伐殷成功、武王登基大典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临》卦前有《同人》、《大有》、《谦》、《豫》、《随》、《蛊》等卦,记述周文王会盟诸侯伐犬戎、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商明臣服暗作征
伐的策略、武王观兵孟津以及商纣王腐败等史事。《临》卦后《观》、《噬嗑》、《贲》、《剥》、《复》等卦,记述作者南宫括旁观武王登基大典、克殷后制定刑法镇压顽殷、周兵人商后的财物收获、周朝的早期腐化以及其后纪律恢复等史实。上经除《乾》、《坤》二卦外,其余二十八卦中,前十四卦是周文王“时区”,并且以周文王为主角,卦中的“君子”是也;后十四卦是周武王“时区”,其中头三卦《随》、《蛊》、《临》是记述以武王为主角的伐纣过程,卦中的
“王”、“子”是对武王的称呼。作者宣称“能对四千九百多字的原文逐字逐句地加以微观的论证”,“原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5]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