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钱文忠:“从现在起,我是为你们而活”——记季羡林先生  2008-08-14 00:00:00

出生于一九一一年的季羡林先生今天已经是九十七岁高龄了,在我考进北京大学的一九八四年,季羡林先生也已经是七十三岁,年过古稀了。撇开季羡林先生崇高的社会和学术成就、名誉、地位不说,就单论年龄,他也已经是燕园一老了。大家称呼他,更多的是“季老”

郭君铭:“求通” ——读《中国思想学说史》  2008-08-14 00:00:00

《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思想学说通史。这个特点体现为三方面 : 首先,全书六卷,研究范围上起中国文明起源时代,下至清代。中国文明起源于距今五千年前,研究中国思想自当从文明起源时代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的同类著作,有的从

胡经之:郭杰《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序  2008-08-14 00:00:00

郭杰博士的《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一书即将出版,嘱我为序。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郭杰从小在徐州长大,还曾在上海教书。他在 1987 年去了长春,在东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古典文学名家杨公骥教授。毕业后到吉林大学任教,担任著名诗人张松如(公木)教授的

邵曼:展现黄诗之堂奥——评曹旭选注《黄遵宪诗选》  2008-08-13 00:00:00

黄遵宪,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是近代的外交家和著名诗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近代特色。梁启超评他 : “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 《饮冰室诗话》 ) ;丘逢甲在《人境庐诗草跋》中

俞吾金:复旦学思传统的真实写照——序《光华文存》  2008-08-13 00:00:00

记得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 :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深入地加以思索,敬畏之情就越增长,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其实,在阅读那些经天纬地、笔力千钧的学术论著时,也会油然而生“高山仰之,景行行止”的感受。 当五大卷厚厚的纪念文集摆放在眼前

洪治纲:撇去花容留住香——读蒋述卓先生新著《诗词小札》  2008-08-13 00:00:0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以降,巡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长廊,诗词所占比重,几近半壁。自咿呀学语的孩童,到白发皓首的老翁,大凡稍识文墨者,都能吟上几首。但是,倘若要让每位吟诵者能够品出诗中之真义,词中之纯味,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如同中国画一

阎崇年:看奥运 知北京——评《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  2008-08-12 00:00:00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王杰先生将《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书稿寄给我。之前我们从未谋面,也无书信往来,更无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接到书稿后,我有些惶然,便勉为其难,写一些文字,作个交待吧! 作者在电话中说,这本书是献给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一

精彩多多值得期待 2008年上海书展明天正式拉开帷幕  2008-08-12 00:00:00

8 月的申城,书香飘溢。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的 10 万种图书,以及 7000 多种国外原版图书已占据了上海世贸商城的各个展馆,静候明天书展撩开面纱的那一刻。这次书展在“首发”、“大家”概念上下功夫,除了改革开放 30 周年、奥运、抗震救灾三大重点主题外,

吴中胜:经典原本是讲义——朱东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2008-08-11 00:00:00

朱东润 (1896-1988) ,江苏泰兴人, 1929 年 4 月,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起初任外语系教师。 1931 年,应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邀请,朱东润到文学院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课。 笔者在武汉大学档案馆查到了 1937 年全校“学程”安排。其中安排了朱东润上中四

历史能否作为科学来研究?——重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008-08-11 00:00:00

编者按: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史学理论方法上,他的《新史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补编)既有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也有在其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补编)是国内史学从业者的案头常见书,近年来也不断再版

陈竞:文化奥运 激情中国  2008-08-11 00:00:00

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奥运题材作品创作 近日,在北京,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典籍思想的《中国文化读本》正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将作为礼品书籍赠送给世界各国运动员,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纵观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奥运文化从来都是每届奥运会的独特遗产,薪

陈尚君:述上海图书馆藏清张谦稿本《道家诗纪》  2008-08-10 00:00:00

上海图书馆藏清人稿本《道家诗纪》,各卷前署“海盐张谦云槎编辑”。原书四十卷,今缺卷一至卷十一、卷十七至二十三,凡缺十八卷。存者二十二卷,其中卷十二至卷十五为《唐纪》四卷,卷十六为《五代纪》一卷,卷二十四至二十九为《元纪》六卷,卷三十至卷三
911091首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