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底下无新事。中国的封建历史漫长,无非是王朝的更迭而已。谈到国史,国人总会津津乐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所谓盛世,无非是两个乱世之间的高峰,在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中,也只是昙花一现。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是一本颇有学术含量的传记,主角是创下多个历史纪录的乾隆皇帝。书中呈现的史实,很可能颠覆我们对盛世的幻觉和理解。“传记家的本分不是赞美,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披露事实”。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的高峰,同时也是衰败的序幕、挽歌的前奏。历史的荒谬和诡异往往隐藏在史实之中。史实只有一种,历史学家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但“史识”却有多种可能。《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这本警醒之书,冷静地戳开了康乾盛世的表象。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背后,是悄悄逼近的危机重重。 不妨依据《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为乾隆画一工笔肖像:乾隆,本名弘历,姓爱新觉罗,庙号清高宗。他身高 乾隆自25岁登基,终生职业就是皇帝(最后3年是太上皇)。他还有多种身份,扮演多个角色。他是高明的军事家,抓住时机一举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他又是资深的收藏家,觊觎大臣家的两块玉石而下令抄家;他还是伟大的旅行家,多次南巡;他还是出色的射手和猎人,马上功夫一流……这一切都为他的政治家身份锦上添花,但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超越政治家喧宾夺主。他博学、勤勉,通晓藏语和蒙古语,到了晚年,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上早朝,出现皇帝等大臣的场景。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 作者在写这本传记时,有意消除民间传说、野史、电视剧对乾隆的“戏说”和“伪饰”。了解乾隆皇帝,才会洞察乾隆盛世背后的危机——错过工业文明,无法解决人口压力。我以为,要理解乾隆盛世藏匿的危机,解析乾隆何以大兴文字狱是一个切入路径。 故宫博物院所辑《清代文字狱档》一书选录了65个案例,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乾隆时期。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总数达130起以上,定罪拟刑甚为恐怖,最常见的是比附“十恶”大罪之二的“谋大逆”律条,“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正犯处以极刑(凌迟),家属从坐。 封闭,自满,再加上大兴文字狱,人人自危,社会活力丧失,民众的创造力丧失,科技发明与这块土地渐行渐远。1793年,英国的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以他者的眼光打量这个充满神话的帝王,马上发现大堆问题。胆小、冷漠、自私的民族性格是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英国人的结论是:“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当工业文明的机器引擎轰鸣之时,大清帝国却慢慢被鸦片所腐蚀。马嘎尔尼的使团看到大清的军队武器装备低下,组织和战斗能力令人怀疑。乾隆去世41年后,当年曾受过他接见的英国人小斯当东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提案,掀开了中国百年耻辱史的序幕。 一个封闭的王朝已经埋下了备遭列强凌辱的种子,不能说完全是乾隆之过,但个中的原因发人深思。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