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世界首次孔庙祭仓颉 炎黄子孙应保存汉字  2007-01-05 00:00:00

据台“中央社”报道,台北市文化局12月24日举办第三届汉字文化节,并于台北市孔庙祭仓颉,台北市长马英九致词时表示,期望大家能追思先贤对保存汉字的努力,身为炎黄子孙应保存汉字,并做好两岸书同文的重要文化政策工作,使沟通管道更顺畅,完成保存传统文

西安一盛唐贵族墓葬被盗空 墓志铭亦被偷走  2007-01-05 00:00:00

近日,在西安西郊河西岸一基建工地上,考古人员清理一盛唐时的古墓时,根据墓室和甬道留下的盗洞分析,这座墓先后4次被盗,真正有价值的文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王自力表示,这座盛唐贵族墓,最早一次遭盗可能在埋下不久,此后

余英时: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2007-01-05 00:00:00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能够成为2006年“克卢格奖“的共同

一篇文章引出的追忆--纪念商鸿逵先生  2007-01-05 00:00:00

编者按:07年1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明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商鸿逵(1907—1983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商鸿逵,字子上,河北清苑县人;早年师从刘半农先生习文学,后又师从孟森先生治明清史。商先生文史兼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著述繁富,代表作有《赛金花本事》、

官到七十始退休--大唐的退休制度  2007-01-05 00:00:00

唐朝规定官员七十岁致仕,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的,按照孔子的说法,七十岁已经进入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唐朝的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并不占多数,所以杜甫要说:“人生七十古来

《通鉴》札记之二十三--明心见性话读书  2007-01-04 00:00:00

明心见性话读书 东汉和帝时,徐防上疏,“以为汉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孔子称述而不作,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不依章句,妄生

历史探源:被人们误解多年的明朝  2007-01-04 00:00:00

说实在的,以前一直觉得明朝实在太腐败了,什么宦官专权、特务专制、皇帝独裁、官僚腐败,军队无能,全在明朝。而满清呢?皇帝大多励精图治于国事,只不过时运不济,恰好在中国的封建停滞期碰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上升期。 最近几个月思考这个问题,才发现历史

《通鉴》札记之二十五--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2007-01-04 00:00:00

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东汉也有反季节蔬菜,这事听起来新奇,但事实确是如此。《通鉴》载:“(和帝)元年春正月甲寅,诏曰: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传曰:非其时不食。自当奉祠陵庙及给御者,

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一)  2007-01-04 00:00:00

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晚清语言文学教育与文学学科建制之演变 文学自魏晋南北朝逐渐由自发向自觉状态转化之后,在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学研究在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地位却一直处于文化秩序的边缘,直到晚清才逐渐走

《通鉴》札记之二十六 --笑贫笑娼  2007-01-04 00:00:00

笑贫笑娼 现在是经济唱红脸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要防它沉沦为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百姓日用,除了吃住穿追求档次外,还有个平和安康在里面。 东汉顺帝时,扶风人马融上奏说:“古之足民者,非能家赡而人足之,量其财用,为之制度。”量力而行,量入而

我眼中的三国战略观:蜀国  2007-01-04 00:00:0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以描写战争刻画人物为擅长。战争丰富多彩,人物千姿百态,毫无雷同之感。纵览中国古代反映战争题材的小说,如《说唐》、《说岳全传》等评话类作品,常常将战争程式化情节戏剧化人物脸谱化,大多局限于静态地描写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