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17-18世纪中国学者的旨趣(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摘 要:17世纪中后期,欧洲科学逐渐实现了体制化,并形成以科学为业的学术共同体,与之同时,中国明清之际尽管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但基本上属于经验总结型的科学成就,却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科学体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明末由耶稣会士传人的西方天文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使一部分中国上层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十分倾心。清人人关后又将先后在徐光启、李天经主持下由耶稣会士编撰的《崇祯历书》(经汤若望略加删改,易名为《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内容提要】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这是科学史界长期探讨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部分著名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系统考察和简要分析,由此可深化我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英文摘

“科玄论战”中的皮尔逊(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内容提要】卡尔·皮尔逊〔1〕(Karl 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哲人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有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1892)。皮尔逊的思想在本世纪初应运而来,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

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内容提要】本文从李约瑟难题的两个重要表述的翻译问题入手,在考察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总体评价和分析他的“近代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难题中两个问题的原始含义作了较详细的讨论,并由此探讨了难题的

是近代科学革命,还是古代科学复兴(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有人提出以《几何原本》的翻译、《崇祯历书》、《律历渊源》的编纂作为中国近代科学革命诞生、发展和完成的标志〔1〕。本文认为,无论从知识内容、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还是对中国科学发

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摘要:本文着重评介李约瑟在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面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他的“有机的关系模式”和“相互联系的思维”的观点。本文还讨论了发展他的观点的可能途径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的贡献

试论李约瑟的科学史观(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李约瑟的巨著SCIENEE &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有两个中文全译本:《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单从译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够贴切。事实上李约瑟本人对这个译名也有所保留。(参见〔

近代中国唯科学主义思潮评析(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内容提要】诞生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本来只具工具理性的意义,但它传入中国后,却逐渐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信仰缠绕在一起。到五四时期,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内在特征已隐而难露。科学扮演起了整合社会动员的意识形态

梁启超科技形象初论(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梁启超,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有关其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其科技观念的讨论还远远不够。事实上。梁启超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正是对科技的重视构成其变法主张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1)-科技哲  2002-01-31 00:00:00

[内容提要]《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不仅真实地记录了

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1)-科技哲学  2002-01-31 00:00:00

摘 要:本文在采访当事人和分析文献档案的基础上,叙述和分析了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过程,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确认该课题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1958年夏季举行的一次会议中集体提出,
1171399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