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1)-科技哲学
来源:  作者:本站会员  点击:次  时间:2002-01-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回顾整个网际爱恋过程,对于当事人大多只是一种情感的游戏,其实质性结果就是使情感和爱恋游戏化。换言之,网际情感和爱恋成为一种时髦的交往形式。与现代社会所建构的其他时髦一样,网际情爱不过是现代社会所设计的一场巧妙的骗局:它先制造感情匮乏,然后让人们为虚拟的感情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其效果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有形财富和无形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都市孤独者沉迷或沉溺于若隐若现的情感世界,分散其对社会公正等危及社会既有权力架构的关注。这场骗局的高妙之处是它已经被虚构为一种新奇的网际亚文化,诱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其唯一的赌注是参与者的幸福感。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但不能带来实质的公正,可以带来丰裕的消费社会却并不能对个体的幸福作出承诺。 网络空间中的情欲和性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网络空间是性幻想的世界,成人信息传递几乎是维系网络产业的一大支柱。在网络空间中的情欲和性方面,主要涉及网络色情内容、网络性爱(包括特殊性偏好)两种。
色情内容对人的诱惑力在于它能够给人带来十分具体的性幻想,由于许多色情内容违背正常的性伦理、甚至含有暴力内容,由此导致的性幻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害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美国猥亵与色情委员会的逻辑是:"科学证据并不能证明色情内容有害,市场上的色情作品都具有非暴力和两相情愿的多样性。"54但我们可以坚持的一个立场是:至少不能证明它们是完全无害的。如果色情内容被搬到网上,很容易成为广为传播的公共物品。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所谓的成人文化一夜之间得到了普及,同时也丧失了其低品味的趣味性。关于网络成人色情内容是否应该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立场,但有一点共识是应将儿童屏蔽于其外。为此,美国政府于1996年提出了《正当通信法案》(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CDA),后被最高法院以违反美国宪法关于保护言论自由的第一修正案为由驳回。然而,对互联网进行严格限制以保护青少年的立法努力并未中断。1998年,克林顿签署生效的《儿童在线保护法案》(COPA)规定任何出于商业目的故意向青少年传递色情内容的行为均被视为对青少年的侵害。在我们看来,这种保护显然是极不够的,可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却对此提出了抗议。在此态势下,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色情内容必然会更加严重地影响到儿童。
网络性爱有文字图片方式、文字图片加假具和虚拟实在三种。它们实质上是介于实际性爱与自慰之间的一种性行为(包括特殊性偏好行为)。实质上,网络性爱是一种人工性行为,即以人与机器的性行为替代人与人的性行为,它是现代消费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现代消费社会围绕着身体的安逸制造层出不穷的消费,性几乎成为大多数商品与服务的潜台词,这使现代社会充满难以克服的性诱惑,人们或多或少地成为商业化的性模式的模仿者。网络性爱是现代消费社会所推出的又一项登峰造极的圈套:一方面它可以带来巨额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作为消费社会动力和安全阀的性欲宣泄行为的社会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网络性爱在西方社会被称为安全性行为(显然与人们对艾滋病的惧怕有关)。在国内,网络性爱也已发展为聊天室中的节目,这是走向现代消费社会的标志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可能是网络性爱的积极尝试者。他们可能先在网络中探索人类的亲昵行为,然后再付诸实践。人们的主要担心是青少年会过度沉溺于其中,或者遭遇到蓄意的诱骗。 网上与网下的冲突
作为一种新的情感关系方式,网络情爱可能导致网上与网下的情感冲突。无论人们对情感与性的态度多么宽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恋伙伴能够在承诺期内相互信赖、保持忠诚与专一。但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游戏规则。电子邮件的隐秘性几乎成为现代偷情者的超级红娘,真实的情人即便坐在对面,对于情感不满足者仍然可以?电子情人"发出情书,甚至偷偷地进行虚拟性爱。由此导致了许多新问题:虚拟情爱是否构成对真实情爱的背叛?虚拟情爱关系有无责任与义务、忠贞与背叛等观念?如果情感的独占性完全不再存在,情感与游戏有什么差别?忠贞是在于身体还是在于心灵?显然,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答案的,但至少需要双方的约定或默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