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对中国文化传统,保护还是承继?  2007-03-19 00:00:00

文化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我们的道德尺度和行为举止标准。事实是,只要睁开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特别关注。某些政协委员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的

国学与西学应在会通中求发展  2007-03-19 00:00:00

○西学的翻译与研究需要大力加强,作为善于学习的中华民族,我们需要更为系统地理解西方思想传统。 ○我们的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改进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的“经典教育缺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给我们民族经典的古典思想价值以现代化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八十三)  2007-03-19 00:00:00

【锐圆读通鉴随笔八十三】——刺秦之二:荆柯为什么杀不了秦王 (前 228年)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一,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弱小,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纵。丹之私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2007-03-19 00:00:00

孟子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他被尊为亚圣,而“孔孟之道”亦被当作儒学的代名词。孟子对如何做人有着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论述与阐释,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孟子主张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喊出一句响

"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的生成(一)  2007-03-19 00:00:00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四部作品,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现在已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通俗小说何以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经典?实与晚明以来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

"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的生成(二)  2007-03-19 00:00:00

二、文人的改订与小说品位的提升 明中叶以来的文人士大夫对“四大奇书”的关注,还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即对于“四大奇书”的文本改订和修正,这也是“四大奇书”成为小说经典的重要因素。 在“四大奇书”的传播史上,对于小说文本的修订已成传统。如《三

"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的生成(三)  2007-03-19 00:00:00

三、关于文人改订的评价 “四大奇书”在其自身的传播过程中获得文人的广泛修订,确乎是推动了“四大奇书”向“经典”的演化进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因为文本一经独立问世,世人本无对其加以修饰增订的职能,然而,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小说

儒学复兴与中国现代化(一)  2007-03-19 00:00:00

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二十年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必须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现代化。代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精神特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成为,也

儒学复兴与中国现代化(二)  2007-03-19 00:00:00

二、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儒学可以给中国人提供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及国情的认识武器和治国理念。它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忠

名诗名句与名亭  2007-03-19 00:00:00

陶然亭 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内,园以亭名。清工部郎中江藻建,名取白居易诗“更待黄菊家酿酒,共君一醉一陶然”意,是我国名亭之一。 知春亭 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重檐四角攒尖顶,倚亭可观全园春色,亭名取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意,湖光荡漾,垂柳

孔庆东:孔子武艺强 鲁迅薪水高  2007-03-19 00:00:00

孔子靠武艺闯江湖 昨天上午10时不到,西单图书大厦4层的讲座大厅就被孔粉和鲁迷拥挤得水泄不通,厅内气温直线上升。孔庆东笑谈,不知为何自己每次签名售书,都是天气阴沉,难道是如古人所言,鬼神不愿有人揭示真理?引来满堂笑声。 昨天的签售现场,很多读者

古代字书的发展  2007-03-19 00:00:00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著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编撰字书《苍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汉初,民间有人把上述三篇合为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