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二十年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必须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现代化。代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精神特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成为,也已经成为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发展起来的,截然割断历史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也必然渗透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不是某个历史英雄说不要就可以不要的。只可以变,不可以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她所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十分多样,一切属于中化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教育、宗教、民俗等等,都归于传统文化这个范畴中。但一般来说,传统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哲学——儒学。 无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在思考、研究、寻找着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为了中国现代化的步子走的更加稳健一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儒学复兴问题提到了政府、学者和民众的面前,在照搬西方经验和哲学思想解决中国问题的试图失败之后,人们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中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儒学复兴与中国现代化。 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儒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至秦朝灭亡,儒学兴起并遭受第一次打击。第二阶段为汉代至清末,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创了儒学新纪元。第三现阶段由清朝晚期“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儒学受到了西方哲学的严竣挑战和冲击。很多忧国爱民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儒学的危害,口诛笔伐了近一个多世纪。第四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成为国家和学术的主导思想,儒学被进一步批判排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民主政治的进步,思想禁锢的解除,西方多种哲学思想的进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遇到了与经济现代化有关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人们在反思历史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开始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内的许多理论问题重新考量,重新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有远见有胆识的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邓小平也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特别是近两年,中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原则,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公民道德准则等,其具体内容都表现出向儒学的回归。这是一种得民心合民意的新趋势。这些表明儒学又度过了一个衰落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纵观儒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她是屡遭曲折打击而不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儒学以《易》为宗,提倡仰观俯察,以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的方法深刻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入世”的哲学、“现实”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很有用。二是以“仁”为核心,“以民为根本”的思想,高度关注社会民生的哲学精神,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民心,受老百姓欢迎。三是严密而周全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规范体系,十分有利于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它对上至君王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大到江山社稷,小到待人接物都提出了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些要求是不分阶级,不分社会制度和种族的人类道德的共同要求。因此、儒学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学问。所谓“乱世用道”“治世用儒”就是这个道理。四是儒学有一个完备、稳定、强大而独特的概念体系,任何理论,实质上都是一个概念的逻辑体系。区别在于概念是否真实明确,逻辑关系是否明确合理。儒学的基本概念,如气、道、理、心、性、命、情、象等等,皆出于《易》。《易》成于何年,尚无定论,加上无字易的历史,应该要比儒学历史长很多。至少应该在五千年以上吧。这些基本的概念一直延用至今,不仅是历代学者的思维和论著中的元素,而且已成为民众生活、思维和口语中的元素,即使在老百姓的日常语言中也充满了儒学的名词和智慧。其历久性和稳定性是西方哲学所不能比的。从这个角度上看,西方哲学是哲学家的哲学,而儒学则可以称为民众的哲学。五是儒学始终与教育制度,选士制度相结合,使儒学得以一脉流传,深入人心。中国古代教育史,实际上是一部儒学教育史。这也是儒学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特点。六是儒学不信奉神灵,没有一个创造世界的神,孔子本人也不是神,而是一位“至圣先师”。儒学主张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特性。儒学与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佛学与西方宗教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相通之处最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儒学又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观点、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上述六点,是儒学屡经曲折而不败亡的主要原因,是儒学生命力之所在。 儒学历经多年没有失败,更没有灭亡。北宋时,张载曾惊叹孔孟学说为“绝学”,并立志要“为往圣继绝学”,接着而来的是宋、明、清七百余年的儒学兴盛。从近百年的历史看,儒学似乎又入绝境了,其实不然。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学已重现生机,复兴之势日盛,这绝不是历史的一种简单偶合。而是显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有一种观点,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儒学,认为以儒学的中心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但执这种观点的人至今没有提出十分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事实上,在清朝中期之前,中华民族并非世界弱小民族,中国也非弱国。同处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之交的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是当时世界上的两位强大帝国的元首,彼得大帝用野蛮的手段统一了俄罗斯,而康熙则用闭关自守和孔孟之道巩固了中国的疆土。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清朝后期的事,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历史上不乏弱国变为强国,强国变为弱国的例子,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政治而非哲学。哲学并不具备直接提高生产力或者破坏生产力的作用。而是提供社会精神产品,影响人的精神状态,间接地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儒学与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相反,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儒学与现代化结合的典范,其中的经验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