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宗吾为什么要南怀瑾骂他?  2007-10-29 00:00:00

骂人简单,但要骂得能让人另眼相看则是学问。 南怀瑾在为李宗吾《厚黑学》所写的序言里说:“在我的印象里,李宗吾一点也不厚黑,可以说还很厚道”,他特别提起李宗吾有一次对他传授成名之道:“要想成功、成名,就要骂人,我就是骂人骂出名的。你不用骂别人

为什么《红楼梦》多达230个版本?  2007-10-29 00:00:00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说:《红楼梦》的版本多达230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版本也接近这个数字;重版古籍造成惊人浪费,每年有200亿元库存书被化为纸浆。 据《法制晚报》记者前不久调查,全国每年500亿元的图书库存,有八成以上来

书籍的盛宴:中国书店07秋季古籍拍卖品介绍  2007-10-29 00:00:00

清版古籍掇英 在即将举办的中国书店2007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亮点最为突出的当属清代古籍。在上拍的近二百部清代古籍中,包括有内府刻本、精刻本、书院本、名家藏本等。品类众多,内容丰富为其主要特点。 要说清代刻书,皇宫武英殿则必不可少。武英殿所

钱钟书先生对年轻朋友的嘱托  2007-10-29 00:00:00

尽管我和钱钟书先生有不少交往,但他去世之后,我还是尽可能避免说话。我知道钱先生的脾气。在《围城》中他就说过:“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南方人物周刊访黄克武  2007-10-29 00:00:00

胡适仿佛一个“过气的英雄” 黄克武说:“在台湾,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大多经历过英雄崇拜的时代,最崇拜的是:梁启超、胡适、余英时。”很多年以前,当他被问:“你要做王永庆还是余英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现在,位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近代

《老子》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2007-10-26 00:00:00

《老子》一书中提出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起点、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是生态法则和自然规律,是其生态

《清明上河图》泄露的“军事机密”  2007-10-26 00:00:00

虽说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怎么样,在艺术上却是一位极其卓越的书画家。由于他的倡导,翰林院专门设立了“图画院”。山东诸城人张择端,才得以接近皇室,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本来,所谓“院体画”都是描绘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贵族和士大夫生活,酷似欧洲文艺

从日本、回鹘“借种”事件看宋朝对外影响  2007-10-26 00:00:00

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则记载说日本妇女来到宋代中国,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动献身,目的是生下后代,来给日本

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  2007-10-26 00:00:00

在探讨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之前,我们不妨先讲几个关于马先生学问经历的故事。 故事一:1909年,在上海办《民呼》报的邵廉存写信给马一浮,希望他拿出自己的撰述出版或给报纸写些文章。马先生没有立即回信,邵又来函督促。这种情况下,马一浮写了一封

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6)  2007-10-26 00:00:00

在金田村的韦昌辉家里,洪秀全已经自称当日为“太平天国元年”的起始,但仍旧是以“教主”名义宣布,与清政府完全对抗之心,还未敢十分表露。从当时拜上帝会所发的一份檄文中,仍可见出痕迹: 恃思未拜上帝以前,未尝扰害良民,既拜上帝以后,何尝劫掠城乡。

魏晋的狂想:对《世说新语》的另类品读之八  2007-10-26 00:00:00

王戎:我走我的路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嵇康(223年—263年),安徽宿县人,更多的时候,人们习惯性地把他列竹林七贤之首,与阮籍并称“嵇阮”。不过,在我看来,以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只是“竹林七贤”第二号人物,应该是排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布衣干政的悲剧  2007-10-26 00:00:00

明末今种诗云:“从来天下事,只在布衣中。”今种便是屈大均的僧名,他还写过两句诗“垄上可能兴大楚,岛中莫便殉田横 ”。当时明室颠覆,一些仁人志士不忘国恨家仇,如顾炎武、黄宗羲、屈大均等皆隐姓埋名,等待时机。顾炎武更是远赴代北,开荒拓田,以为起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