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钱钟书先生对年轻朋友的嘱托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0-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尽管我和钱钟书先生有不少交往,但他去世之后,我还是尽可能避免说话。我知道钱先生的脾气。在《围城》中他就说过:“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钱先生的逝世,也难免落入让人生发的悲剧。不过,人生本就是一幕无可逃遁的悲剧,死后再充当一回悲剧角色也没关係。我今天并非做悼念文章,而是要完成钱钟书先生生前让我告诉学术文化界年轻朋友的一句话。

      这句话他对我说过多次,还在信中郑重地写过一次。第一次是在我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之后不久,我受所里年青朋友的委託,请求他和所里的研究生见一次面,但他谢绝了,不过,他让我有机会告诉年轻朋友,万万不要迷信任何人,最要紧的是自己下功夫做好研究,不要追求不实之名。一九八七年,我到广东养病,他又信嘱托我: 
     
      请对年轻人说﹕钱某名不副实,万万不要迷信。这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不实之名,就像不义之财,会招来恶根的。(一九八七年四月二日)
      
      作为中国卓越学者的钱先生说自己“名不符实”,自然是谦虚,而说“万万不要迷信”包括对他的迷信则是真诚的告诫。迷信,不管是迷信什么人,都是一种陷阱,一种走向蒙昧的起始。钱先生生前不迷信任何权威,所以他走向高峰,死后他也不让别人迷信他,因为他期待着新的峰峦。在不要迷信的告诫之后是不要虚名的更重要的告诫,我今天不能不郑重地转达给故国的年轻朋友。

       到海外之后,常想起钱先生的嘱咐,这一珍贵的教诲,它时时提醒我要往实处努力,要本本色色做人,认认真真读书,扎扎实实著写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要把虚名真的看淡看轻看透。我所以常想这句话,还因为近十年来我看到大陆内外学界的许多学人的学风、文风、作风,正在往钱先生所担心的“不实”的深沟里滑落,追逐不实之名的现象愈来愈盛。为了及早出名,许多聪明人使用了许多所谓“人生策略”与伪文本策略:或者打击名家充当“黑马”,或者吹捧名家以拉大旗做虎皮,或者故作艰深玩弄学术姿态,或者搜集他人文章编成书籍在封面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经营一个小地盘互相吹嘘拔高。各有各的策略与捷径,就是缺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实绩与创作实绩。这些通过捷径与策略赢得的不实之名,确实就像不义之财。钱先生批评得很尖锐,但很准确。我们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看到的不仅是“名”中的“虚”,“有”中的“无”,“色”中的“空”,而且还看到佔据了不义之财一样的恶行。也就是说,这不仅是学术的虚假,而且是品德的溃败。钱先生生前对不实之风就有痛切之感,所以他嘱咐我作这样的告诫。这种告诫是至深至诚的关怀,虽然逆耳,但我相信,它对於我们这一代或更年轻的一代人灵魂的健康是非常要紧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