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中)  1970-01-01 08:00:00

第二节:“德之行” 在《五行》的一开篇子思就以“型与内”与“不型与内”来区分“德之行”和“行”。对于“内”乃是指“心”,学界并无异议。然而对于“型于内”和“不型于内”,学者理解不一。[1] 此章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圣”不型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上)  1970-01-01 08:00:00

论文提要 本文以郭店楚简中形制长短相同的《缁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六篇竹简为研究对象,其主线乃是论述这六篇简文和子思著述的关系,其重心在于通过对简文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来证明《五行》、《性自命出》、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1970-01-01 08:00:00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

“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  1970-01-01 08:00:00

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穷达以时》篇与《鲁穆公问子思》篇的字体和形制完全相同(竹简两端皆修削成梯形,简长26.4厘米,两道编线间距9.4—9.6厘米)。《鲁穆公问子思》篇不仅明确地有“子思”之名,而且与史籍所载子思的行事言论也相符,其为“子思之儒”的作品

“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  1970-01-01 08:00:00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儒、道、法、杂等家都有其各自的“无为”思想,并且多有条理和系统;而汉初的思想家们于此也有过相关论述,算是踵武先秦诸子。对于先秦汉初的“无为”思想,学者们也有过研究,但似乎仍然未尽其详。所以,本文以先秦(以及汉初

再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  1970-01-01 08:00:00

一、竹简《文子》的发现 竹简《文子》 1973年出土于 定州八角廊村 40 号汉墓,墓主被确定为 西汉中山怀王刘修,该墓位于河北省定州城关西南 4公里的八角廊村,按照古文献学界的惯例,应称之为“八角廊竹简《文子》”。同时出土的

《中庸章句序》中的“道统”与“道学” ——对《朱熹的历史世界  1970-01-01 08:00:00

余英时先生在近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以下简称《朱》)中提出: 朱熹有意将‘道统’与‘道学’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自‘上古圣神’至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在位的‘圣君贤相’既已将‘道’付诸实行,则自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

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  1970-01-01 08:00:00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的变革给儒家思想或儒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现代儒家哲学是对于儒学现代困境的一种哲学的回应,甚至在现代哲学论域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却仍然不能改变儒学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尴尬处境。在接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仍然

中国古代哲学与世界主义——对近代几位学者论点的浏览与商讨  1970-01-01 08:00:00

世界主义乃西方舶来品,主张以世界政府和法律约束各国政府。世界主义不是皇恩浩荡,怀柔远人,泽被万邦,法外施恩。近代中国学人自西方引进世界主义,又从华夏古籍引经据典,弘扬中国古代思想,误以为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就有世界主义。本文力图说明,修筑长城同

一个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  1970-01-01 08:00:00

1.民主化的两个问题。 西方政客与中国向往民主的知识分子似乎都相信西方民主的根本观念是个人主义(包含个人利益至上与个人自由(或自律(autonomy)))和平等。如果我们进一步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裁判,这些观念在制度层面上就表现为一人一票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1970-01-01 08:00:00

——对中国伦理“井源”的一个政治现象学-解释学探入 KlausHeld’sPhenomenologyofGenerationalTime-Experience andtheConfucianTime-SpaceofMemorialCeremony: APolitical-Phenomenological-HermeneuticalProbingintothe
1171399首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