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学界对咏史诗形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多从“史”的角度来划分它的形态,不能准确地反映咏史之诗的发展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本文力图从“诗”的角度来将咏史诗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对于嵇康与其兄弟朋友间的赠答诗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这些赠答诗开拓了自东汉以来赠答诗的社交特色、儒家传统礼法的要求,和社会系统间相互沟通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为太康年间赠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行文范式

唐代文馆与文学研究的检讨和突破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唐代文馆的界定与研究对象和所解决之问题密切相关,论题性质相异,文馆所指不同。就文馆本身而言,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制度考辨和梳理。在文馆与文学研究方面,文馆与诗歌的关联性讨论成果较为丰富,而在小说和散文等方面的讨论相对薄弱。总体来看,

《尚书》史诗考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论以人类学的普适义理,汉语史诗不当或缺;而由先秦之片言,可知诗史曾存,但随礼崩乐坏而亡佚。《尚书》载先古史,并见诗格修辞遗风,试以诗序排列《尧典》,非但诗体工整,又且文义大畅。此尧之诗传,每每相符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特徵之描述;而种

《风月梦》与扬州文化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风月梦》的作者为邗上蒙人,晚清扬州人。小说在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展示了一个特定地域——扬州城的风俗民情。本文从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风月梦》中所蕴涵的浓厚的扬州文化。 关键词: 《风月梦》;妓女文化;节日文

《文心雕龙·事类》辨疑  1970-01-01 08:00:00

摘要: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

论清代“扬州二马”的刻书理念  1970-01-01 08:00:00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的图书。其刻书理念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  1970-01-01 08:00:00

摘 要 :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两汉说”和“魏晋说”等,汉语史界尚难定论。本文通过对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动补结构的研究分析,进一步论证动补结构这一重要的语法形式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并趋成熟。 关键词 :诚实;动补结构;汉

论坐忘  1970-01-01 08:00:00

本文首先具体探索了坐忘的本来意义,笔者又将它的具体成分化归为养生、思维方式、哲学意义等三个层面,在具体阐释了坐忘的三个层面之后,又着眼于现代社会,表达了坐忘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希望。

戏曲原型及其双重品性  1970-01-01 08:00:00

初始形态的戏曲艺术具有“娱人”和“娱神”的双重功能,这一双重功能取决于形成戏曲的“成人游戏”和“宗教仪礼”两个基本原型。戏曲初始形态“娱神”和“娱人”两条功能线索的发展并非是平行的,而是在发展、演变中不断地交融、会合,共同促进了戏曲的成熟并

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  1970-01-01 08:00:00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空间的必要条件,在于学术史补阙和对未来趋势的宏观性预测。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补阙至少应包括历时补充和空白填补两方面。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蠡测,思维方式突破、格局范式变迁、方法手段现代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并

古代戏曲本体意识的三种主要类型  1970-01-01 08:00:00

中国古代戏曲本体意识是在戏曲初始形态形成过程中萌生的,并随着现实主体对戏曲艺术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系统化、明晰化,最终形成以诗词为主的“曲体论”、以“意趣”为主的“情、真论”和以“人生即戏,戏即人生”的“戏曲——现实同构论”三种基本类型;古
53635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