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1970-01-01 08:00:00

儒学是在继承、发挥殷周礼仪文化的基础上,由孔子创立、孔孟发挥的政治伦理文化,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其要旨是对人的关照,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究,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儒学的核心概念是“仁”,……孔子也很重视“天”和“天命”概念,在《论语

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1970-01-01 08:00:00

本文借鉴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对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做了历史溯源,认为所谓“中国哲学”只能说是东西文化相遇的一个历史性“错误”,前辈们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仅属于文化际的比较哲学;描述和分析了学界对“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1970-01-01 08:00:00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哲学史界对于中国哲学史(习惯上我们也称之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反思,使得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所确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及该学科领域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都有失去合法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

阳明哲学是东方存在主义现象学  1970-01-01 08:00:00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代思想宗师,他构筑了一个以心物一元论为根基的严密的哲学体系。王氏心学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体验,推崇人的自我行动,自我选择。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他的哲学是一种存在论或曰生存论哲学。在认识论的层面上,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文学思潮在深层哲学精神上表现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试图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最终又回归神话的“启蒙辩证法”成为这一审美思潮的现代性动力;而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的文学思潮则将这种对启蒙的矫治及对理性的反拨,即对“启蒙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详细内容  1970-01-01 08:00:00

每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时代、社会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不同的社会思潮。所谓艺术的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不过是特殊的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而已。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于形

“学而优则仕”辨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还只是一个政治号召,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官方思想,特别是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实行,此一政治号召之具体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为统治者对士人所发

天人问题溯源  1970-01-01 08:00:00

: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愈益突出,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并得到了相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1970-01-01 08:00:00

一 魏晋玄学向佛教般若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东晋时代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注:《鼻奈耶序》。)这个观点把般若学与老庄

自我观之与自他观之——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A是B”的分析,力图阐明,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的言说方式,其深处潜藏着严峻的问题。它用哲学解释道学,“自他观之”,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道学,而且会导致道学乃至中国文化自性的丧失。回顾佛教进入中国所采用的“佛A是中B”的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1970-01-01 08:00:00

(一)前言 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1970-01-01 08:00:00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与道家相比,孔孟荀是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 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完备、自恰的秩序体系。道家之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 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
53635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