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上)  1970-01-01 08:00:00

论文提要 本文以郭店楚简中形制长短相同的《缁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六篇竹简为研究对象,其主线乃是论述这六篇简文和子思著述的关系,其重心在于通过对简文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来证明《五行》、《性自命出》、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1970-01-01 08:00:00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

“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  1970-01-01 08:00:00

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穷达以时》篇与《鲁穆公问子思》篇的字体和形制完全相同(竹简两端皆修削成梯形,简长26.4厘米,两道编线间距9.4—9.6厘米)。《鲁穆公问子思》篇不仅明确地有“子思”之名,而且与史籍所载子思的行事言论也相符,其为“子思之儒”的作品

“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  1970-01-01 08:00:00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儒、道、法、杂等家都有其各自的“无为”思想,并且多有条理和系统;而汉初的思想家们于此也有过相关论述,算是踵武先秦诸子。对于先秦汉初的“无为”思想,学者们也有过研究,但似乎仍然未尽其详。所以,本文以先秦(以及汉初

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1970-01-01 08:00:00

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和哲学

“中国哲学”在东京大学的晚近演变——日本人文教育改革一瞥  1970-01-01 08:00:00

今年夏天,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教授来北京参加道家国际会议,见面便送给我一篇他新写的文章,题目是“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大学院的亚洲研究”。我在去秋到今春在东京大学研究讲学时,对东京大学近年的教育改革颇为留意,尽管如此,这篇文章的开场白仍然使我吃了

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  1970-01-01 08:00:00

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丰富而多彩,这些观念无不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印记和地域的特征。然而,其中有一个观念却不仅仅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性,那就是上帝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充当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与其说这是西方传教士的精到解读与会通,不

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  1970-01-01 08:00:00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被译作女性主义,然而,作者经考察发现,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从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

“和谐”与“斗争”哲学的辩证分析  1970-01-01 08:00:00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和谐”与斗争的哲学关系。从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重点辩证分析了“阶级斗争”的特点、趋势。指出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阶级”观点的误区,危害。古人说:“物极必反”。论证阶级斗争最终必然导致民主与法治。指出西方发达

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构-政治哲学  1970-01-01 08:00:00

早期儒家的传统主义立场,一方面,使他们的眼光投向时代之外,确认了比现下政治更为值得期望的伦理政治;另一方面,又以对历史资源的借取,建立富“经验实在”已确证的伦理政治的确当性。这一进路,在春秋至西汉的那一段历史中,由宗法制囿限的社会思路的难以突破,由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  1970-01-01 08:00:00

――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它是什么,仍是一个问题。但有一条路该走则是无疑的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70-01-01 08:00:00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工人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的一个基本特性——无
53635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