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许嘉璐: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是客观规律,违背者必将被淘汰  2007-11-06 00:00:00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北京论坛(2007),今天上午11:30在北京闭幕。本次北京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讲话时指出,人类文明的

田晓菲夫妇:关注那些被文学史过滤了的诗人  2007-11-06 00:00:00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伉俪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夫妇昨天受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之邀就中国古代文学作专题演讲,首次在国内一起作学术演讲的两人受到了华师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演讲间隙的休息成为一场热烈的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夫妇作品签名会。宇文所安讲唐诗,田晓菲说

郭预衡:7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者  2007-11-06 00:00:00

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成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件大事。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学生,他们的儿女如今也大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但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他们恐怕终生难忘,那就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但这个题目是谁出的,却不一

北大中国国学大讲堂开课  2007-11-06 00:00:00

华夏五千年,国学常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尽在道然中,尽在古代文明中。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易经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  2007-11-06 00:00:00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诠释,或许是最能反映阳明学与朱子学不同取向的一个方面。不过,即使在中晚明阳明学的系统内部,不同学者对“格物”观念也有互不相同的理解并且相互之间进行过辩难。格物之辨不仅是一个经典诠释学的问题,更多地反映了不同学

任继愈:我心中的西南联大  2007-11-06 00:00:00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联大北京校友会汇集师长、同学及与联大有密切联系者撰写的110多篇文章,编成《我心中的西南联大》一书,从各个侧面记叙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传统、学术自由风气、大师如云盛况以及异彩纷呈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

80年前的中医存废之争  2007-11-06 00:00:00

1926年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进京请愿团合影 我对老上海的历史一向很感兴趣。当时买这本书,也是为了收集史料的原因。但是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还不是史料的丰富,而是中医乃至国粹衰败的命运。 作者陈存仁先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代国医。在他这一代结束后,中

《师门五年记》:胡适临终前的馈赠  2007-11-06 00:00:00

胡适一生获得过35个名誉博士学位,但他说,他的这些名誉博士加起来,也比不上罗尔纲一本薄薄的《师门五年记》带给他的光荣。 1930年初夏,罗尔纲即将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想找一处地方研究历史,他给校长胡适写信,请求帮助。胡适答复说:“此间并无历史研究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追忆母校光华大学  2007-11-06 00:00:00

每年的六月三日是光华大学暨附属中学的校庆日。它是在一九二五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诞生的,又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初期被日寇炮火炸为灰烬。热心教育的光华人掸掸灰尘,擦干眼泪,不畏险阻,艰苦奋斗:一面在大后方成都集资重建大学中学,一面在上海

君子之“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007-11-05 00:00:00

《论语·季氏》载孔子之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此言有深意,不限于谈君子之所“畏”与小人之所“不畏”,以及“畏”与“不畏”乃君子和小人的界限。 从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命而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2007-11-05 00:00:00

在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中,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和吸取,在东西方哲学的交会中别具一格,十分显眼。因此之故,海德格尔也是在东亚被阅读和讨论得最多的、而且往往是受到比在欧洲更好理解的当代哲学家。[①]尽

《论语》诠释传统中的时代张力——以“事君”及其历代解释为例  2007-11-05 00:00:00

《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本被认为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历代儒家文人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通过解释发展思想。《论语》成书之后,历代儒家对它的梳理、考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