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痛斥学术“包工头” 教授世俗化  2008-12-16 00:00:00

“学术从业人员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日前召开的全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当众痛斥目前存在于高校学术从业人员中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 齐涛说,高校学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学术从

网友评“观众最喜爱学术节目” 《湖湘讲堂》居首  2008-12-16 00:00:00

阎崇年被掌掴、于丹遭威胁、易中天“救视”效果并不突出,让曾经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百家讲坛》,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在观众评选的“ 2008 最喜爱学术文化栏目”中,《百家讲坛》首次不敌湖南教育台的《湖湘讲堂》屈居第二,甚至险些落败给排在第三位的

2008年: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在挑战中前行  2008-12-16 00:00:00

2008年初,免费开放举措,让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从人气冷清的状态变得人潮汹涌,甚至要提前预约才能获得参观机会。 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免费后出现诸如观众“井喷”“爆棚”影响文物保护及展览陈旧、单一等问题,使博

越剧电视剧《牡丹亭还魂记》开拍 杜丽娘千灯古镇“故里行”  2008-12-16 00:00:00

1598 年,戏剧大师汤显祖写下了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牡丹亭》。昨天,在传说中首演昆剧《牡丹亭》的“昆剧之乡”古镇千灯,越剧电视剧《牡丹亭还魂记》开拍,一段穿越时空的“杜丽娘还魂”之旅在长三角地区上演。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

昌乐骨刻文被破译出哪些信息  2008-12-16 00:00:00

殷墟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在本报前段时间一篇关于昌乐骨刻文的报道中 ( 见本报 10 月 28 日五版《考古专家: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 )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对此有了新说法。根据他和国内相

沈龙朱:有关《从文赏玉》  2008-12-16 00:00:00

《从文赏玉》,沈从文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年 10 月第一版,定价: 30.00 元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高艳华女士专程来京,和我商量,很想出一本父亲当年文物研究方面的书。其实,在《沈从文全集》后几卷里,除了像《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

易言:如何让语言准确得体?——读李庆荣著《实用语法修辞》  2008-12-16 00:00:00

五十年前,《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同时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顿时在全国掀起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五十年后,世纪之交,汉语热正在全球兴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朱德熙的学生李庆

汪耀华:有多少书,可以留住——王云五先生眼中的创造性出版物  2008-12-16 00:00:00

王云五 (1888 - 1979) ,字岫庐,广东香山人,生于上海。 18 岁开始步入教育界, 19 岁时在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员,学生中有胡适、杨杏佛等。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孙中山聘为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又在教育部任职。 1916 年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

干春松:顾颉刚和傅斯年,被放弃的“国学”“国故”  2008-12-16 00:00:00

傅斯年和顾颉刚,均曾经有一段崇拜章太炎的过程,后又改信胡适。他们可以被视为胡适之后,对于中国学术规范的影响很大的人物。顾颉刚以“古史辨”运动方式,以提倡纯粹的历史研究为理由,来剥离历史叙述中的价值构成和文化象征。顾颉刚说他继承了疑古派的传

中国社科院举办第四届国学研究论坛  2008-12-16 00:0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国学研究论坛”十一日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 “陈垣、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名学者陈祖武担任主持,汝信、江蓝生、林甘泉、张海鹏、李景源等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新国学的兴

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 “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举  2008-12-16 00:00:00

湖北新闻网 12 月 15 日 电 ( 程胜利、周新天、罗卫华 ) 在四川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这种强烈的祖籍认同现象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2 月 13 日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麻城市

邵则遂 张蕾:《本草纲目》释名之误  2008-12-15 00:00:00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宝贵遗产,被达尔文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他专辟《释名》一项,对许多药物的名称详加考释,不仅收录了其前各本草书中有关释名的资料,且广泛征引古代训诂材料,并提出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