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免费开放举措,让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从人气冷清的状态变得人潮汹涌,甚至要提前预约才能获得参观机会。 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免费后出现诸如观众“井喷”“爆棚”影响文物保护及展览陈旧、单一等问题,使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阳光政策在挑战中前行。 政府买单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政府宣布湖北省博物馆永久免费开放,政府每年将投入3000万元补贴其门票收入和运行费用,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免费开放为湖北省博物馆带来了旺盛人气,截至目前,游客量总计达140万人次,是免费前的6倍,与三峡大坝年游客量相当。 湖北省博物馆的免费之举为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进行了有益尝试,并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来自文物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实施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客流量增加了5倍至15倍,使更多的公众分享文化遗产。12月13日,已是第10次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的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万群说:“免费政策让以前许多高高在上的大博物馆距离普通人不再遥远,逛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择。” 免费文化“大餐”面临考验 今明两年,全国14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将陆续免费开放,各地博物馆正在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参观“高潮”。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观众出现“井喷”“爆棚”现象及不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而过于单一的展览陈列,又使博物馆在参观热潮过后重回冷清局面,这一系列难题使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重重考验。 作为中西部首个对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初,湖北省博物馆每天被闻讯涌来的上万名观众挤得要“爆棚”,单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馆内一度拥挤得像菜市场。每天早晨、中午,博物馆门前总是排着一条长长的领票队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因为长时间排队,一些观众情绪激动,互相推挤甚至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厕所人满为患,地上痰迹斑斑。一些文物专家也忧心忡忡,担心参观人数太多,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会使馆内文物遭受毁坏。 “由于博物馆艺术教育的功能跟不上,免费参观对于大部分参观者来说都‘流于形式’,变成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旅游景点式参观。”上海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丁晨告诉记者,近来一些通过学校组织,或由家长带领参观的中小学生,进入博物馆参观后明显不感兴趣。“有人在展厅里玩游戏,有人忙于发手机短信,年龄较小的孩子跑来跑去,喧哗打闹。” 今年11月初免费开放以来,湖北省艺术馆周末常常门庭冷落,而与之仅一墙之隔的湖北省博物馆门口则经常排起长队,馆内人头攒动。“一对夫妇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后,孩子指着对面的艺术馆要去看,可家长却说‘那里的东西你都看不懂’。”这一幕让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沈伟心生感慨,“艺术馆应是大众的艺术馆,而不是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地方。在许多国家,人们会认为艺术馆是一个教育大课堂,市民必须定期去接受文化素质教育。” 免费开放之路任重道远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都将走上免费开放之路,如何有效控制博物馆免费开放带来的负面效应,解决免费开放中遇到的新难题,成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认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是大趋势,各场馆在免费开放之初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把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除了要求游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外,这些场所也要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方式,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方法。 沈海宁告诉记者,目前湖北省已开放64所博物馆、纪念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为此已经投入超过1亿元,数倍于这些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售票的收入。沈海宁坦言,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从扩大免费开放的数量转到提高开放展馆的质量上来,比如引进一些世界顶级的展览或者提高陈列手段的科技含量。 专家指出,上千家博物馆、纪念馆在两年内免费开放,这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也凸显出我国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教育缺位的痼疾。这些公共文化场馆给公众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很难一蹴而就。 针对参与性不够等容易引起观众审美疲劳的弊端,如何才能让观众常看常新呢?一些革命纪念馆开始尝试新的展出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常州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利用周边资源,在空地上开发出了“卫岗初战”的战斗场景,让观众亲身参与模拟演习卫岗战斗的过程。其独特的创意吸引了大量观众乐在其中,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