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引论  1970-01-01 08:00:00

现代性(现代化)的总体叙事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最大的意识形态,中国文化的历史性精神在现代中国就是通过它来体验自身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宿命。无疑,对存在的历史沉思不能回避这一意识形态。更何况,现代性的自我反思、自我理解的要求,在今日,已经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研究女神崇拜对识别人种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义。它标示着该民族对种群文化基因的亲和认同和凝聚。 关键词 :母系社 会女阴崇拜 女神 女巫 王母娘娘 据史学考证,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而道家、道教却对妇女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老子哲学为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女道士跻身道教领导地位,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际的贡献。道教

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1】  1970-01-01 08:00:00

——以“事”的文字结构解析为例的古希腊哲学相关比较 内容提要:认识世界的视角是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方法论逻辑演绎展开的起点和基

以中国解释中国——回归中国儒学自身的解释系统  1970-01-01 08:00:00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近代的历史,就是西方霸权的历史。西方霸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涉及到五个领域,即经历了军事的霸权、政治的霸权、经济的霸权、科技的霸权和学术的霸权。前四个霸权是显性的或者硬性的,容易察觉,如殖民主义时代军事的入侵、帝国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新民”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主富足安顿。如何恰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或隐或显地成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棘手问题。作为基本治国路线,二者谁先谁后,秦汉之前似已有定论。从《尚书》、《诗经》,到《管子》、《论语》、董仲舒都在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帝国确立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政治“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但统治集团的标榜、口号是一回事,而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仅武帝本人没有真正做到独尊与罢黜,武帝之后,儒学也未获独尊,百家也

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  1970-01-01 08:00:00

[ 内容摘要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来的中国民族提供了丰足的精神资源,但真正使这种资源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制与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是汉初的时代及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做的一切努力。汉初政治上的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直接促使宽松

独知之境——中国传统哲学管窥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在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里,"心"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境界"则是"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境界具有独知性,与上古的巫史传统有关.独知之境与共识的矛盾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知;共识;心;境界

“中” 论——一个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1970-01-01 08:00:00

摘要: “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有着复杂的起源,并在儒、佛、道三学中由于其不同的理想归趣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以个体之“心”所体悟的至上境界为根本的指向,是“心”所生发出的、与世间万物相和谐的“独知”。 关键词: 中庸 中和 时中 守中 中观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阐微——兼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1970-01-01 08:00:00

(一) 问题的背景 《庄子·寓言篇》在《庄子》书中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它开篇即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谓“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颇为一致,义蕴相通。就像《天下篇》虽然认为“以天下为
1171399首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