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治亭:手不释卷,笔不脱手——清朝官员读书、著书一瞥  2009-07-14 00:00:00

清代历朝官员,以文官论,皆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自幼入学,熟读经史,诗词文赋皆作;既明做人之理,又通历代治乱兴衰之道。经长年的严格训育,再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由乡试而会试,先中秀才,再中举人,会试毕,再进入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由皇帝出考

诗蚊妙趣 古人诗歌里的那些蚊子  2009-07-14 00:00:00

古人夏日纳凉 炎热夏季的夜晚,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蚊子。许多文人墨客曾写过不少咏蚊诗。有一文士作过一首《黄莺儿》词:“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尖小口如锋刃。叮能痛人,叮能痒人,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用拟人化的写法

上海图书馆推出《中国家谱总目》 收录六百多个姓氏的家谱近五万  2009-07-13 00:00:00

上海图书馆以“中国家谱半壁江山”的馆藏品为依托,广泛征集海内外中国家谱收藏信息,经过 7 年编纂形成的近千万言巨著《中国家谱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今天出版。它首次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家谱的存量和收藏。 家谱是较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以广泛

告别大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孤独的孩子  2009-07-13 00:00:00

从钱钟书、巴金、王元化,到今天的季羡林和任继愈,在泪光中回望巨星陨落,伟大而智慧的身影纷纷淡出这个三维世界,于是,中国告别了一个大师的时代! 什么是大师? 大师,不仅站上了学识的金字塔顶,更站上了人格的珠穆朗玛峰。感动我们的大师是努力“下蛋

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  2009-07-13 00:00:00

季羡林先生的辞世,在社会公众中掀起一股悼念的热潮。有学者不无遗憾地说,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季先生的成就。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 既然不了解,悼念之情从何而来?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自不待言。他留学德国回来时,年方 36 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任继愈逝世:后继还有这样的大师吗?  2009-07-13 00:00:00

引言 “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季羡林 “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任继愈 任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009-07-13 00:00:00

前不久央视 2 套《开心辞典》启动了暑期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以选秀的方式遴选国学爱好者,吸引了逾万名国学爱好者积极报名参与。《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通过这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实现“旨在普及国学基础文化”,让国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目

蜀道有多难?登高有多高?——李杜名作小考  2009-07-13 00:00:00

最近主持“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唐代文学专题”讲座。备课期间,注意到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两首名作的一些问题,颇有趣味,分享如下。 A、“蜀道有多难?”─标准答案,当然是“难于上青天”,这是作品开宗明义的立论,如此答题,万无一失。如果再

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  2009-07-13 00:00:00

王永兴先生指出,陈寅恪先生“‘求真实、供鉴戒’之史学思想,其根柢亦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吸收外来之学,要有自由之思想;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应有独立精神。可见‘吸收’与‘不忘’两方面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体现”。此为先生论述陈寅恪先

“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语录  2009-07-13 00:00:00

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 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 7 月 11 日上午 9 时 在北京 301 医院辞世,享年 98 岁。季羡林的经典语录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等等许多人耳熟能详,本网第一时间整理大师的经典语录

季羡林: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2009-07-13 00:00:00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 ( 没有

任继愈先生语录  2009-07-13 00:00:00

1. 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自己的名下。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