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荀子•大略》提出的关于量变、质变的命题。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量的积累问题,《老子》、《易传》都提出过一些很深刻的见解。荀子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才色泽洽,行尽者声闻远。”“潜”,深意。“尽”,极尽、全部。“至”,极、最。“色泽”,颜色光泽。“洽”,浸润、协和。雨虽小,但可使汉水加深。能尽量容纳小的就可变成大,积累细微的就可变为显著。品德达到至高,色泽自然浸润协和。行为达到尽善,声誉自然远传。关键都在于“积”,“故积土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天地、山海、年岁都是由“积”而成;社会中圣人、农夫、工匠、商贾、君子也都是以“积”而有成效。所以荀子又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这就不仅是由量的积累引起量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飞跃。荀子已初步认识到量的变化可引起质变,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