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新民”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主富足安顿。如何恰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或隐或显地成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棘手问题。作为基本治国路线,二者谁先谁后,秦汉之前似已有定论。从《尚书》、《诗经》,到《管子》、《论语》、董仲舒都在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  1970-01-01 08:00:00

[内容摘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帝国确立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政治“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但统治集团的标榜、口号是一回事,而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仅武帝本人没有真正做到独尊与罢黜,武帝之后,儒学也未获独尊,百家也

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  1970-01-01 08:00:00

[ 内容摘要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来的中国民族提供了丰足的精神资源,但真正使这种资源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制与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是汉初的时代及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做的一切努力。汉初政治上的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直接促使宽松

独知之境——中国传统哲学管窥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在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里,"心"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境界"则是"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境界具有独知性,与上古的巫史传统有关.独知之境与共识的矛盾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知;共识;心;境界

“中” 论——一个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1970-01-01 08:00:00

摘要: “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有着复杂的起源,并在儒、佛、道三学中由于其不同的理想归趣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以个体之“心”所体悟的至上境界为根本的指向,是“心”所生发出的、与世间万物相和谐的“独知”。 关键词: 中庸 中和 时中 守中 中观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阐微——兼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1970-01-01 08:00:00

(一) 问题的背景 《庄子·寓言篇》在《庄子》书中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它开篇即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谓“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颇为一致,义蕴相通。就像《天下篇》虽然认为“以天下为

论礼数与礼意的统一  1970-01-01 08:00:00

摘要: 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无论是礼器,还是礼的仪节,都有一定数的规定,它是构成践礼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单方面强调礼数的优先性,或礼意的重要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践礼主体的人,作为礼仪规则的表现者,他与礼的数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礼数是否

略论中国哲学的开端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本文先是提炼了西方哲学史家关于西方哲学开端的观点,形成一个有关哲学开端的假说,然后以此假说在比较哲学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哲学开端。通过分析“绝地天通”、“武王克商”、“怨天忧人”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哲学产生的影响和考察伯阳父论地震

中华价值观论纲  1970-01-01 08:00:00

内容提要 :中华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拱心石”,它包括八方面,即“合和”观、伦理理性、礼仪社群、人格自由、民本主义、德治主义、福利国家和大同社会。其中“合和”观是中华价值观的形上学前提,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倾向,伦理理性、礼仪社会和人

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  1970-01-01 08:00:00

在进行思想史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使我难以释怀: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还有,什么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同于中国哲学史吗?它与中国学术史或中国文化史又是什么关系?这是关系着思想史的“元问题”,凡是有志于思想史的研究者

《易林》作者考辨辑解——兼论焦延寿之西汉易学  1970-01-01 08:00:00

:文章辑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易》学传承,对焦延寿《易》学及《易林》作者作出完备和准确的判定。
53635首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